本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性疾病,主要感染犬、猫的肺脏、皮肤和消化道,牛、马、禽也感染,为世界性分布疾病,尤以北美为多。病的特征是皮肤、肺脏、胃和骨骼等形成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
[病原] 皮炎芽生菌属半知菌亚门、芽生菌纲、隐球酵母科真菌,具有双相性,在土壤内或在沙氏葡萄糖培养基上培养时,长成白色至黄褐色菌丝,并有圆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在动物病灶和渗出物中形成类酵母菌,壁厚具有双层轮廓的芽细胞。本菌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即成熟的酵母细胞先长出小芽,芽细胞长成熟后脱离母细胞,再出芽形成新个体,如此循环往复。
[流行病学] 污染的土壤、空气和环境等是主要的传染源,经直接的或间接地吸入、食入孢子而感染,孢子在动物体内发育成长成酵母样菌,从而引发疾病。幼犬发病多,猫较少发生,公犬比母犬发病率高,纯种犬、猫比杂交种、土种发生多,其中德国牧羊犬和泰国猫最易感染。但动物与动物间不能直接接触传染。
本病的发生与动物体况、抵抗力和应激因素有关,病程也不一,但大多是慢性经过。菌也可通过血液淋巴途径转移到皮肤、骨骼等部位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决定于动物的体况和抵抗力,短的数日或数月,长的则数年才出现症状,多数呈慢性经过。菌的靶器官组织多数是肺、眼、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胃、鼻腔、睾丸和脑等,这些器官受侵害后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诸如呼吸困难、咳嗽、发出噜音,体温升高到40℃以上,消瘦。有的皮肤有溃疡,病灶伴有渗出物。有眼睑肿胀,流泪,有分泌物流出,角膜混浊,严重的失明。如侵害关节、骨骼,则出现跛行。
[诊断] X射线检查,肺脏有实变,肺间质有小结节病灶。取病灶部组织、渗出物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芽生酵母样细胞。也可用免疫扩散、免疫荧光和乳胶凝集试验等进行检查。
[治疗与预防] 与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防治相同。治疗时可用两性霉素B,首次于5%葡萄糖液加入0.5mg/kg体重,静脉注射,如无反应,于第2次可增加至1mg/kg体重,隔日1次,但累加量不得超过8mg/kg体重。两性霉素B与利福平合用,效果很好。也可用酮康唑治疗,疗效也较好。
对本病的预防应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环境、场地(特别是泥土地)要经常消毒。病死尸体不得土埋,应焚烧,以防止其在土壤中再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