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经硬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格斗的比特犬和幼犬最易感染。
[病原] 引起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
(1) 犬巴贝斯虫。寄生在犬红细胞内,虫体呈多型性,典型的为梨形,一般长约4.5~5μm,最长可达7μm。一端尖,另一端圆,内有空泡。
(2) 吉氏巴贝斯虫。寄生在犬红细胞内,虫体很小,大小为1~3.3μm,形状多呈环形、椭圆形、圆点形、单梨形、小杆形,偶尔可见十字形和成对的小梨形虫体,以圆点形、环形及小杆形最多见。圆点形虫体为一团染色质,姬氏液染色呈深紫色,多见于感染的初期。环形虫体为浅蓝色的细胞质包围1个空泡,带有1团或2团染色质,位于细胞质的一端,虫体小于红细胞直径的1/8,偶而可见大于红细胞半径的椭圆形虫体。在1个红细胞内可寄生多达30个虫体,但以寄生1~2个虫体较多见。
(3) 韦氏巴贝斯虫。除虫体稍大外,形态与犬巴贝斯虫相似。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巴贝斯虫是通过中间宿主蜱感染的。蜱叮咬巴贝斯虫病犬,巴贝斯虫就随血液红细胞进入蜱的消化道,在蜱消化道内虫体从红细胞内逸出,侵入蜱肠上皮细胞进行多数分裂,形成很多细长的虫体,进入蜱的成熟卵内发育。当蜱卵发育成幼虫时,巴贝斯虫虫体又进入幼蜱肠道内进行大量分裂,最后在蜱的唾液腺内进行分裂发育为对犬有感染力的新虫体。当这种具有巴贝斯虫感染力的蜱叮咬犬时,虫体便随唾液进入犬体感染犬。
该病多发于有蜱的地区,在蜱的活跃期 (春、秋季) 疫情严重。纯种犬和引进犬易发本病,地方土犬和杂交犬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
(1) 犬巴贝斯虫病。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黄疸性贫血,呕吐,腹泻,粪便内往往混有血液,尿呈黄褐色,严重的会突然虚脱。慢性病例持续发热,轻度黄疸及贫血,肝、脾肿大,呈胆红素尿。
(2) 吉氏巴贝斯虫病。常呈慢性经过,一般病初发热,持续3~5日后,随后有5~10日体温正常期,呈不规则回归热型。精神沉郁,不愿活动或活动时四肢无力。高度贫血,结膜苍白,一般不出现黄疸; 食欲减少或废绝,明显消瘦。触诊脾脏肿大,肾 (双侧或单侧) 肿大且疼痛。尿呈黄至暗褐色。
(3) 韦氏巴贝斯虫病。常引起耳、背和其他部位皮肤广泛性出血。
[诊断] 依据特征性临床症状 (高热、贫血、血红蛋血尿和脾肿大) 以及有蜱存在或叮咬的病史可作出初诊,采病犬末梢血 (耳尖血) 做涂片,姬氏液染色后镜检,发现红细胞内有巴贝斯虫可确诊。
血清学诊断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特异性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测中,有核酸探针和PCR方法用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
(1) 特效药物治疗
①台盼蓝 (锥蓝素) 5ml/kg体重,用生理盐水加温溶解配成1%溶液,用棉花纱布滤过,蒸气灭菌30分钟后静脉注射。使用该药一定要注意副作用,防止药液漏入皮下,药液要现用现配,注射时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0℃左右,缓慢注射。一旦出现异常反应,要立即停止注射,用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等缓解异常症状,缓解后再注射。
②硫酸喹林脲 (阿卡普林) 0.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对早期急性病犬疗效明显,但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明显时剂量可降至0.25~0.3mg/kg体重。
③三氮脒 (贝尼尔、血虫净) 5~5.5mg/kg体重,配成1%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④咪唑苯脲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间隔24小时再用1次。
以上药物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隔日重复使用1次。
(2) 对症治疗。针对严重贫血情况进行大量输血,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20.2mg,每日2次,或口服人造血浆10ml,每日3次。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或并发感染。出现严重脱水及衰竭时,要及时输液以维持正常代谢需要,并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如出现黄疸和并发肝损伤时,要使用保肝药物和能量合剂。
[预防] 主要做好防蜱灭蜱工作,有效切断中间传播环节。对发生巴贝斯虫病犬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其他健康犬可用台盼蓝、贝尼尔、阿卡普林等药物进行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