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十七、裂体吸虫病
    来源:辈宠网

本病亦称为日本血吸虫病或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血科裂体吸血属的日本裂体吸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

[病原] 日本裂体吸虫为雌雄异体,雄虫呈乳白色,虫体长10~20mm,宽0.5~0.55mm,背腹扁平,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和抱雌沟,外观呈筒状。雌虫较雄虫细而长,其大小为15~26mm×0.3mm,虫体呈暗红色的线状,前细后粗,常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抱合状态,以便于交配产卵。虫卵大小为70~100μm×50~65μm,椭圆形或圆形,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卵内含有1个活的毛蚴。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日本裂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终末宿主是犬、猫等哺乳动物和人。其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一般呈雌雄合抱状态。雌虫交配受精后,移行到肠系膜小静脉末端产卵。1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其中一部分顺血流到肝脏,一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壁。虫卵在肝脏或肠壁内发育为毛蚴,毛蚴分泌毒素溶解肠壁形成溃疡,加之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虫卵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如虫卵进入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在11~25℃下可存活14~26小时,如遇上钉螺,则钻入钉螺的软组织内,继续发育,逐渐形成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1个毛蚴在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可产生数万条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内逸出进入水中,遇到终末宿主时,多经皮肤感染,也可通过口腔黏膜或胎盘感染,随血流到肝脏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发育为成虫。一般自尾蚴侵入终末宿主体内到产卵约需30~40日。

[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因患病动物的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条件、自然免疫状态及感染的程度不同而异。犬、猫感染时,一般小犬症状较重,病初在尾蚴钻入皮肤处引发皮炎,局部出现瘙痒和疹块,幼虫移行到肺时,由于机械刺激引起咳嗽。主要症状出现在感染后1个月左右的成虫产卵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里急后重、腹泻、排出带黏液的血样稀便。如发生肝肿大或肝硬化时,可引起腹水。犬严重感染时,多为急性经过,且预后不良。

[诊断]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一般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将粪便加水调成糊状,用铜筛过滤收取滤液,加水洗涤,待粪渣虫卵下沉后,倒掉上层液体再洗,直到水清为止。如水温在15℃以上,应用1%食盐水洗涤以抑制毛蚴孵化。将洗好的粪渣放入25℃的温水中,放在阳光下,每隔2小时观察1次,一般观察5~12小时,如发现有毛蚴即可确诊。

[治疗]

(1) 吡喹酮5~10mg/kg体重,内服。

(2) 酒石酸锑钾5~7mg/kg体重,分3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锑剂的毒性和副作用较大,使用前应进行保肝和输液,以提高患病犬、猫的承受能力。

(3) 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80mg/kg体重,内服,10日为1个疗程。

(4) 对症治疗。对严重贫血的患病犬、猫可输血或用代血浆10~15ml/kg体重,静脉注射。对出血症状严重的可用安络血等止血药物。对体弱的犬、猫,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预防] 在本病流行区要坚持对犬、猫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驱虫,同时做好灭螺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