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螨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寄生虫寄生于犬、猫皮内引起的皮肤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剧烈瘙痒、脱毛和湿疹性皮炎。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潮湿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发。
[病原] 引起犬、猫疥螨病的病原体是犬疥螨和猫背肛螨。犬疥螨虫体近圆形,黄白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雌虫大小为0.2~0.23mm×0.14~0.19mm,雄虫为0.33~0.45mm×0.25~0.35mm。虫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鳞片和刚毛,腹面有四对粗短的足,足上有爪和吸盘。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50μm×100μm。
猫背肛螨较小,仅有犬疥螨一半左右,肛门位于虫体背面,背面的锥突和棘突都比较小。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疥螨属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需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犬、猫身上进行,需8~22日,平均15日。雌雄疥螨在皮肤表面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宿主表皮挖凿隧道,并在隧道内产卵,卵经3~8日孵化为幼虫,幼虫移行至皮肤表面活动,在毛间和皮肤上开凿小穴,并在穴内蜕化变为若虫,若虫又钻入皮肤挖凿成狭而浅的隧道,在里面发育为成虫。
[症状] 本病多发于患病犬、猫的四肢末端,面部、耳部、腹侧和腹下部,逐渐蔓延至全身。病初在患部出现红斑、丘疹,皮肤薄的部位还会出现水疱或脓胞。因剧烈瘙痒,患病犬、猫不断啃咬和摩擦患部,局部出血、渗出、结痂、表面形成黄色痂皮,进而皮肤增厚,被毛脱落。增厚的皮肤尤其是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常形成皱褶。
整个病程都伴有剧烈的瘙痒,患病犬、猫烦躁不安,不断地搔抓、啃咬和摩擦患部,气温上升或运动后症状加剧。病程延长则出现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紊乱,逐渐消瘦,贫血继而出现恶病质。如继发感染,则发展成为深在性脓皮病,最终导致死亡。
猫背肛螨多发于面、鼻、耳及颈部的皮肤,严重感染时常使皮肤增厚,龟裂,出现黄棕色痂皮,可导致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螨虫检查发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
螨虫检查: 用刀片刮取病变部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稍偏病变部位一侧的皮屑 (必须刮到稍见血处为好),把病料放于载玻片上,滴加50%甘油溶液,加盖玻片后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检出活的螨虫。亦可加滴10%~20%氢氧化钾溶液混合,放置20~30分钟后,加盖玻片镜检。陈旧病灶和较轻病变的早期不易检出虫体,需多次刮取多部位的病料,反复检查。
[治疗] 首先将患部及周围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用温肥皂水或0.2%来苏尔液清洗患部,再用药治疗。
(1) 伊维菌素0.2mg/kg体重,皮下注射,间隔7~10日再用1次。赛拉菌素 (大宠爱) 滴剂外用。或10%硫磺软膏涂于患部,每日1次,连用7~10日。或1%疥宁膏涂于患部,每日1次,连用7~10日。或5%溴氰菊酯用清水做1000倍稀释,局部涂搽。或20%速灭菊酯配成0.008%溶液,局部涂搽。
(2) 对症治疗。对继发感染的病例,应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疗,同时要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3) 要坚持疗程,确保疗效。由于疥螨的生活周期为3周,所以3周后再重复治疗1次,连续治疗2~3个疥螨生活周期,以确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