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蠕形螨病
    来源:辈宠网

蠕形螨病亦称为毛囊虫病或脂螨病,是由蠕形螨寄生于犬、猫的皮脂腺、淋巴组织或毛囊内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而又顽固的皮肤病。本病多发于5~10月龄幼犬,成年犬多见于发情后期或产后的雌犬。部分犬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病史。

[病原] 犬、猫蠕形螨病的病原体是犬蠕形螨和猫蠕形螨。犬蠕形螨偶尔也能感染猫。犬蠕形螨虫体细长,呈蠕虫状,虫体长0.25~0.3mm,宽0.04mm,外形上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口器位于前部,呈膜状突出。中部有4对很短的足,足由5节组成。后部细长,表面密布横纹。雄虫的生殖孔开口于中部的背面,雌虫的生殖孔则在腹部第4对足之间。虫卵呈梭形,长约0.07~0.09mm。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蠕形螨全部发育生活过程都在宿主身上完成。发育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若虫有3期。犬蠕形螨一般先在皮肤毛囊的表层,以后进入毛囊的底部,有的还能侵入皮下组织和淋巴结内,并在那里生长繁殖,转变为内寄生虫。

本病是直接接触传染。正常幼犬身上常有蠕形螨存在,但不发病,当皮肤发炎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或抵抗力下降时,虫体开始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犬的遗传素质不同,发病率也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犬的身体瘦弱、缺乏营养或某种维生素时,发病的可能性增大。

[症状] 犬的蠕形螨病多发于面部和耳部,严重时可蔓延到全身。病初患部脱毛、秃斑,界限明显,毛囊周围有红润的小突起,并伴有皮肤的轻度潮红和麸皮状脱屑,随后皮肤变为红铜色,患部几乎不痒。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发展为脓疱型,患部化脓,形成脓疱和溃疡,流出的淋巴液干涸结痂,皮肤形成皱褶或出现皱裂。多数病例有一种特殊的臭味。严重的病例会因脓毒血症或自体中毒而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无痒感的皮肤病变) 结合病料虫体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虫体检查方法: 切开患部的结节或脓疱,取内容物涂片,或用10%~20%氢氧化钾液将病料溶解后再涂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病初检出率低,应反复多部位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坚持疗程,确保疗效。治疗前应先将患部剪毛,用双氧水或1%~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患部后,再用下列药物治疗。

(1) 伊维菌素0.2mg/kg体重,皮下注射,7~10日重复1次。

(2) 1%伊维菌素2ml+1%疥宁膏30g混合,涂搽患部,每日1次,连用3~5日。赛拉菌素 (大宠爱) 滴剂外用。

(3) 苯甲酸苄酯33ml,软皂16g,95%酒精51ml混合,涂搽患部,每日用药1次,每次涂搽2遍,中间间隔1小时,连用3日。

(4) 10%硫碘软膏涂于患部。

(5) 5%碘酊涂搽患部,每日2次,连用3~5日。

(6) 对脓疱型重症病例,在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效抗生素治疗,以防并发或继发感染。同时还要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