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病是由兽虱和毛虱寄生于犬、猫体表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瘙痒、被毛粗乱、脱毛和皮肤损伤。
[病原] 虱是无小羽毛的扁平昆虫。兽虱以食血为生,其口器是刺吸式,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毛虱以食毛和皮屑为生,其口器为咀嚼式,主要寄生于鸟类和哺乳动物。虱是体表永久性寄生虫,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寄生于犬体表的有犬长颚虱和犬啮毛虱,寄生于猫体表的是腹嘴猫虱。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兽虱和毛虱均属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成虫在宿主体表交配,雄虫交配后死亡,雌虫于交配后2~3日开始产卵。产卵时分泌一种胶液使虫卵粘在被毛上,雌虫于产卵后1~2日死亡,雌虫每日产卵10个左右,一生可产卵5~300个。卵经5~9日孵出幼虫,幼虫从卵盖钻出后数小时就能吸血,细幼虫经2~3周的反复3次脱皮变为成虫。整个生活周期至少需要16日,通常为3~4周,成虫的寿命为30~40日。
虱每年能繁殖6~15代,秋冬季节犬被毛浓密,有利于虱的繁殖,其传染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虱离开犬、猫体后,在35℃24小时即可死亡,在0~6℃时可存活10日,因此冬季为虱传播的最适季节。
[症状] 虱在吸血时,由于叮咬和分泌毒素的刺激,引起剧烈的瘙痒,而使患病犬、猫表现为烦躁不安,经常啃咬、搔抓和摩擦患部,因而影响了采食和正常休息。患病犬、猫被毛粗乱、消瘦、贫血、脱毛、皮肤损伤和脱屑,时间稍长,则出现精神不振、体质虚弱,有时皮肤上出现小结节、出血点或坏死病灶,如继发感染则可造成化脓性皮炎。
[诊断] 在病变部位发现虱或虱卵,即可确诊。
[治疗]
(1) 用氯菊酯、除虫菊酯、鱼藤酮、甲氧菊等杀虱药物进行药浴、清洗、喷雾和药粉撒布,可有效地防制虱的侵染。
(2) 由于虱卵不易杀死,应在10~14日后重复用药1次。
(3) 如皮肤损伤严重或已继发感染时,不要外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同时要使用扑尔敏、肤轻松等抗过敏类药物和抗生素治疗。
(4) 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犬、猫体表及周围环境清洁、干燥、卫生,定期检查体表和被毛,发现有虱存在,要及时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