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四、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来源:辈宠网

本病是发病机理和临床经过均较复杂的一组出血征候群,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是全身播散性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播散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可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出血、血栓和溶血等临床表现。

[病因] 较为复杂。凡是能破坏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之间的平衡,导致血管内淤血和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1)病原体感染 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尤其是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及血丝虫病。

(2)肿瘤 见于血管瘤及能产生凝血致活酶的肿瘤。

(3)肝病 肝硬化及黄曲霉毒素中毒。

(4)其他 热射病、广范围创伤、产科合并症、低血溶性休克、血管内溶血、急性胰腺炎及淀粉样变性。

[症状] 患病犬、猫初期以原发症状为主,病的后期才表现出本病的症状。以广泛性自发性出血为主,见于皮肤、可视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及尿道等出血,肺和肾脏易形成血栓。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特征性不强,主要以实验室检查为诊断依据。根据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多、凝血酶时间延长及原发疾病种类,可以诊断。发现破损的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治疗]

(1)消除病因与诱因 这是中止血管内凝血进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切除肿瘤或坏死组织,以使原发病得到缓解。

(2)输液 可补充血容量,除去血管内淤血,稀释凝血酶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纤溶活化物质。根据病原种类、机体酸碱失衡情况、脱水程度等,选择适宜的输液剂型。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可根据病犬、猫的体况及红细胞压积值来调整,通常最初1小时的输液速度为13~14ml/kg体重,之后若排尿正常,可改为10ml/kg体重/小时。

(3)中止血管内凝血的发展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肝素,但要以早期、足量和足够的疗程为原则。开始以10u/kg体重,静脉注射,间隔8~12小时重复数次,以后根据病情及凝血时间来调整用量。

(4)补充凝血因子 本病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当凝血因子低时,使用肝素可加重出血。因此,临床上可在肝素治疗的同时,将肝素加入新血液或血浆内使用,肝素具有活化抗凝血酶物质的作用,这种血浆以10ml/kg的剂量,每隔3小时静注1次。

(5)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本病患犬、猫的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无法清除活性凝血因子。血浆在低温下的凝集物含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物质。可用健康犬、猫的新血浆冻结后在冷库内融解,收集浮在表面的冷凝物质,每3小时给病犬、猫静注10~20ml。

(6)使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保泰松等均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小分子右旋糖酐也有抗凝作用。阿司匹林每天25mg/kg体重,结合抗感染和输液治疗,对病情较轻的犬有一定效果。

(7)糖皮质激素 对内毒素性休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的本病有效,但长期连续使用有抑制免疫功能和促凝作用。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