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某种原因产生的红细胞自身抗体加速红细胞的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多发于2~8岁的雌犬。
[病因] 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抗原性物质变化及产生抗体的组织功能紊乱所致。
(1) 原发性。病因不明。
(2) 继发性。继发于各种疾病如白血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巴贝斯虫病等,药物如非那西丁、青霉素、杀虫剂、磺胺类药物、胰岛素等,某些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形成的抗体。
(3) 抗体型与发生频率。最适反应温度为37℃的温式不完全抗体型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生理盐水中出现的自身凝集反应和生物体内出现的溶血反应。最适反应温度为4℃的冷式凝集反应和不完全抗体型发生很少。
(4) 抗体型与病情
①温式抗体 (IgG) 型。贫血和经过急而重。
②冷式抗体 (IgM) 型。多取慢性经过,症状轻,四肢发凉,暴露的血液发生明显凝集和溶血。
[症状] 突然贫血,可视黏膜苍白,2~3日后逐渐出现黄疸。患犬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心悸和呼吸加速。约半数患犬发病初期体温升高,由于致敏的红细胞在脾脏内淤滞和崩解加快,造成脾肿大,出现溶血、血色素血症和血色素尿症。皮肤主要变化是四肢出现浅在性皮炎,尾和耳的尖端部坏死。有寒冷症状的患犬病情较重。
[诊断] 根据临床病理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可以确诊。
红细胞减少,出现中央浓染的小型球形红细胞,Ht值减少到5%~20%。红细胞抵抗明显降低,在5ml生理盐水中滴入数滴血液,很快出现溶血。约75%的患犬血小板减少至10万/μl以下。中性粒白细胞增加,核左移,数日后则出现明显的幼稚红细胞再生象。血清胆红素增高,通常可达2~4mg/100ml。间接胆红素Coombs试验阳性。
[治疗]
(1) 大剂量投予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泼尼松龙1~2mg/kg体重,口服,每日2次。急性溶血期症状缓解时,应逐渐减量,10~20日后维持量为0.5~1mg/kg体重,每日1次。类固醇制剂无效或长期使用出现副作用时,改用环磷酰胺2mg/kg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服4日。
(2) 为抑制抗体产生和抑制致敏红细胞的破坏或类固醇制剂治疗无效的犬,应摘除脾脏。重度贫血患犬必须输血时,应做交叉配血试验,同时并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制剂。
(3) 在溶血期,对犬要绝对保持安静,必要时结合输氧、强心、补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