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的脂溢性皮炎是皮肤脂质代谢紊乱的疾病,常见于杜伯曼犬、可卡犬、德国牧羊犬及沙皮犬等几个品种犬。本病与人的脂溢性湿疹不同,是包括鳞屑型到严重皮炎的一类脂溢性疾病群。
[病因]原发性因素有先天性因素和代谢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与遗传有关。代谢性因素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生殖腺功能异常,食物中缺乏蛋白质,脂质吸收不良,胰、肠、肝等功能障碍引起的脂质代谢异常等。
继发性因素有体表寄生虫(如蠕形螨、蜱、疥螨等)寄生、脓皮症、皮肤真菌病、过敏性皮炎、落叶状无疱疮、菌状息肉症、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等。
[症状]原发性 患犬皮炎散在发生于背部、头部和四肢末端。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干性、油性和皮炎型3种。①干性型。皮肤干燥,被毛中散在有灰白色或银色干鳞屑,脱毛较轻,呈疏毛状态。多见于杜伯曼犬和牧羊犬。②油性型。皮脂腺发达的尾根部皮肤与被毛含有多量油脂或粘附着黄褐色的油脂块,外耳道有多量耳垢,有的发生外耳炎。可闻到特殊的腐败臭味。③皮炎型。患犬表现为瘙痒、红斑、鳞屑和严重脱毛,明显形成痂皮,患部多见于背、耳廓、额尾背、胸下、肘、飞节等处。患犬因瘙痒啃咬而使患部扩大且病变加重。
继发性脂溢性皮炎 患部不局限于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应注意原发病灶对皮肤的损害,如蚤过敏性皮炎的病灶,见于腰和荐部; 犬疥螨病的病灶分布在面部及耳廓边缘;蜱感染症在背部;短毛犬的脓皮症在背部;真菌病在面部、耳廓及四肢末端;落叶状天疱疮在鼻梁; 菌状息肉症和病变呈全身性分布。不同部位的皮肤病变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变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患犬,可检查食物中的脂肪酸含量和血清,患犬磷脂明显升高。
食物和血脂无异常时,应检查甲状腺功能。直接测定T3和T4值。也可投予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后,测定甲状腺素增高情况。正常犬T4值能升高2~3倍,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犬则升高不明显。此外,可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溴酚汰排泄试验)和粪便脂肪消化率。
继发性患犬的确定。检查体外寄生虫(疥螨、蠕形螨等)。菌状息肉症可活检诊断。落叶状天疱疮的特征是病灶有多量鳞屑。
[治疗]
(1)投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0.2~2mg/kg体重,或地塞米松0.15~0.25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口服。也可外用泼尼松龙喷雾。
(2)患部涂布止痒剂和角质软化剂,可选用0.5%~10%鱼石脂、松溜油、糖溜油、1%二硫化硒、10%水杨酸乙醇液、10%~50%间苯二酚软膏等。
(3)2.5%硫化硒洗液,对患部或体表每周清洗1次。
(4)对先天性和营养性脂质缺乏犬,日常食物中要少量添加玉米油或花生油及猪油、牛肉、鸡肉等,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先天性脂质缺乏患犬可能与遗传有关,应禁止用于繁殖。
(5)对激素性患犬,投予甲状腺粉0.1~0.3mg,每日3次,到T4值正常为止。若连续用药6周后,皮肤仍无好转,要停止用药。生殖腺功能异常的犬,可去势或摘除卵巢与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