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素质是指机体凝血机制不良而导致容易出血和止血困难。主要疾病如下:
1.败血症
【主症】
发热、急死(幼犬)、昏睡、可视粘膜点状出血、脱水。
【诊断要点】
①仔犬发病后很快死亡,死前明显脱水,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脉搏加速,重症者处于休克状态,少尿、昏睡、衰弱、体温降低,因虚脱和休克而死亡。口腔粘膜、结膜、皮肤常见有点状出血。
②成犬体温升高达40℃以上,食欲不振,脉搏、呼吸增数。重症犬体温降低,少尿、昏睡、衰弱,最后因治疗不利或不及时导致虚脱或休克而死。皮肤粘膜有点状出血。
③血压明显下降。
④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
①为防止凝血和扩充血容量而静脉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10~20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
②投给乳酸林格氏液、碳酸氢钠、5%葡萄糖进行补液。
③内毒素中毒性休克时,应用地塞米松0.4~0.6毫克/千克体重,静脉点滴。
④肝素40~80单位/千克体重,静脉或皮下注射,以防止发生DIC。
⑤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且按时足量投给。用硫酸卡那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或氨苄青霉素80毫克/千克体重,均有一定的效果。
2.血友病
【主症】
血液凝固不良、血肿、关节肿大、出血斑。
【诊断要点】
①本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关, 主要发生于纯种的爱尔兰㹴、小型苏格兰牧羊犬、比格犬、长毛牧羊犬、奇瓦瓦犬、德国牧羊犬、英国雷达犬、等。
②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素质,出血前没有任何征兆。本病有轻、重之分。轻症在去势甚至断爪时也会出现超量的出血; 重症犬则轻微地撞击或外伤即可引起严重的出血和皮下血肿,常见于关节内出血。
③实验室检查。患犬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部分患犬凝血酶原时间也延长。
【治疗】
本病没有根治方法,主要是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半衰期很短,其中凝血因子Ⅷ为10~18小时,因子Ⅸ为12~24小时,故需要不断补充。可应用浓缩的人用凝血因子Ⅷ、Ⅸ,5~10单位/千克体重,静脉注射。也可以进行输血,输注鲜血6~10毫升/千克体重。
【预防】
对有遗传史的种犬进行淘汰。应用卵巢激素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主症】
粘膜充血、多饮多尿、神经症状、脾肿大、Ht值异常增大。
【诊断要点】
①可视粘膜高度充血,静脉怒张,多饮多尿,鼻出血、吐血,出血性肠炎,血尿。癫痫样发作,运动失调,精神沉郁,嗜眠,脾脏肿大。
②血液Ht值达60%~80%,红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000万~15000万/微升。血浆铁还原率增高。
【治疗】
①放血。每隔48小时放血10~20毫升/千克体重,放血几次便可使Ht值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②用骨髓抑制性药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2毫克/千克体重,连用数日。
4.丙酮苄羟香豆素中毒 (详见144页)
5.血小板减少症 (详见155页)
6.全身性红斑狼疮 (详见147页)
7.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详见148页)
8.骨髓肿瘤 (详见159页)
9.犬传染性肝炎
【主症】
虚脱、急死、出血、腹部压痛、呕吐、角膜混浊与溃疡、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发热。
本病由犬Ⅰ型腺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损伤犬的肝脏、淋巴组织和血管内皮。主要表现为肝炎和角膜混浊。
【病原】
本病由Ⅰ型腺病毒引起,该病毒为具有囊膜的DNA病毒,不耐热但抗酸,在固体传媒上可存活3~11天。它只有一个抗原型,与人的肝炎病毒无关。
【流行性学】
本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与患病犬接触而传染,患病动物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粪、尿中均含有该病毒,其中的病毒可以污染工具和衣物,均成为危险的传播媒介。值得注意的是,被感染的犬康复后,还可以通过尿中排出病毒,并可以持续6个月之久,是健康犬最危险的传染源。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在自然情况下该病经口和咽腔感染。病毒从上皮散布到局部淋巴结,随后发生病毒血症,病毒广泛地扩散到机体周身组织、脏器,特别是肝脏、肾脏、淋巴结和气管内皮。由于这些部位的组织损伤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在疾病的急性发热阶段,病毒侵入眼,引起眼色素层炎。部分病例由于免疫介导而出现角膜水肿和深度间质性角膜炎。不完全免疫的犬感染后,出现慢性进行性肝炎。在上述病例中,肝脏的损害一直存在。内皮细胞的损害导致胃浆膜、淋巴结、胸腺、胰脏和皮下组织呈刷状出血,胸腺水肿,肾皮质有灰白色坏死灶。齿龈粘膜苍白,有时有小出血点。扁桃体水肿、出血。全身感染后病毒长期存在于肾脏之中,并通过尿液排出病毒。病毒最初局限于血管内皮,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皮,临床出现蛋白尿。随之在感染后15~25天,病毒出现在肾小管上皮,引起局灶性肾炎。
剖检时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腹腔中含有血性液体或全血。肝脏肿大,边缘钝圆,呈花斑状。特征性的病变是胆囊明显水肿,有的在水肿的粘膜壁上有出血点。整个胃肠道出血,肾脏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
通过肝切面制作印片或抹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肝细胞坏死和出血,肝细胞内可以见到核内包涵体,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内也可以发现包涵体。
【症状】
各种年龄的犬均可以感染,但最常发生于仔犬。新生仔犬感染后死亡率高,且较少见到前驱期症状。
病犬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1~6天,呈稽留热型。发热期心动过速,白细胞减少。最急性病例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后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病例精神沉郁,寒颤怕冷,体温40.5℃左右,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喜喝水、呕吐、腹泻等症状。
亚急性病例症状轻微,但可见贫血、黄疸、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特征性症状是角膜水肿、混浊、变蓝,故称为“蓝眼症”。眼半闭,羞明流泪,有大量浆液性分泌物流出。角膜混浊的特征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重症者可能穿孔。恢复期混浊的角膜由四周向中心缓慢消退,也可以自愈。可视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凝血时间和病情的严重性有关,出血后很难控制,可引起乳齿脱落后出血不止和自发性血肿。重症犬可因为脑干出血而出现惊厥。
病愈犬食欲尚可,但体重恢复很慢,急性症状消失后7~10天,约有25%的病愈犬出现角膜混浊。具有低水平抗体的犬感染后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有时可以与犬瘟热病毒并发感染。
【治疗】
对于病程较长的病例,可以在早期及时注射犬传染性肝炎高免血清,同时进行保肝,防止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通常静脉输葡萄糖及ATP、肌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对保肝具有一定作用。可以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在恒齿长出前尽量不要使用四环素。
对于患角膜混浊的患犬,应用0.5%的利多卡因和氯霉素眼药水交替点眼,效果比较好,也可以应用普罗碘胺肌肉注射。
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应用大剂量的抗血清也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这时采用输血疗法比较有效。对于凝血时间延长的病犬,皮下注射有一定的危险性。
【预防】
可以应用五联、六联、七联疫苗等进行免疫接种 (详见犬瘟热部分)。但疫苗接种有的个别犬可能出现反应,如虹膜炎、角膜水肿、角膜混浊,甚至引起视力障碍。此外还可以引起肾的损伤。故临床上往往倾向于应用灭活苗接种,但免疫效果不如弱毒疫苗。国外应用Ⅱ型腺病毒疫苗抗Ⅰ型腺病毒感染,效果满意。应用Ⅱ型腺病毒疫苗作肌肉免疫注射,未见呼吸道症状,也不出现眼和肾的病变。进入污染环境的幼犬或与患犬接触的犬,注射高免血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种被动的免疫作用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干扰主动免疫反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