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畜禽机体中正常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细胞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它与受累组织的生理需要无关,无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破坏原器官结构,有的转移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肿瘤与“组织再生”或“炎性增殖”时的组织增殖现象有质的不同。当致瘤因素停止作用之后,该新生物仍可继续生长。
肿瘤组织还具有特殊的代谢过程,比正常的组织增殖快,耗损动物体大量的营养,同时还产生某些有害物质,损害机体。肿瘤是机体整体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生长有赖于机体的血液供应,并且受机体的营养和神经状态的影响。
现已证明马、牛、羊、猪、犬、猫、兔、鸡、鸭、鹅、火鸡、鱼类等都可发生肿瘤,狮、虎、熊、豹、鹿、水貂、雉、天鹅等野生动物也有发生肿瘤的报道。
(一)影响肿瘤生长的因素
1.品种因素 动物发生肿瘤的品种间易感性差异很大。如皮肤乳头状瘤多发于牛,尤以短角牛更为多发;皮肤癌大批发生于山羊;黑色素瘤多发于白毛或青毛马。特别在犬中,品系不同,所发肿瘤各不相同。如肥大细胞瘤和皮肤癌常发于波士顿犬,而血管外皮细胞瘤则常发生于拳师犬。
2.年龄因素 动物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一般年龄越大,肿瘤的发病率越高,危害性也越大。也有例外,某些动物肿瘤幼年发病率均远远高于成年和老龄。如乳头状瘤主要侵害青年牛群,老牛反而较少发生;犬的乳腺肿瘤多发于6岁以上的母犬。
3.性别因素 某些肿瘤的发生与动物性别有关。如猫的白血病,公猫的发病率高于母猫。
4.条件因素 畜禽的饲养管理条件与肿瘤发生有一定关系。霉败变质饲料容易致癌,喂饲霉败饲料过多、时间过长,癌瘤发病就高;牛的可传染性疣,常以群发性出现,控制传播接触机会,自然减少发病。
5.环境因素 有的动物肿瘤常呈地方性流行,西藏一些地区曾连续发生大批的山羊皮肤癌,且发病率很高。日本、美国一些地区的牧场大批群发牛的乳头状瘤,小牛发育受阻,成牛乳肉减产、皮革破坏。我国某些地区,由于地带特殊、地理气候关系,饲料的黄曲霉含量高,为癌的高发地区。
6.多原发性易感因素 多原发性肿瘤是动物肿瘤发生的一个特殊性,即在一个病畜体上同时发生几种肿瘤。
(二)肿瘤分类和命名
临床上,根据肿瘤对患畜的危害程度不同,通常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诊断病理学中,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组织形态和性质不同,可区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和其他类型肿瘤。
1.良性肿瘤的命名 一般称为“瘤”,通常在发生肿瘤的组织的名称之后加上一个瘤字。如纤维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纤维瘤;脂肪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脂肪瘤等。在一些情况下,良性肿瘤也可根据其生长的形态命名,如发生在皮肤或黏膜上,形似乳头的良性肿瘤,称乳头状瘤。有时,进一步表明乳头状瘤的发生部位,还可加上部位的名称。例如发生于皮肤的乳头状瘤,称皮肤乳头状瘤。此外,由两种间胚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称为混合瘤。
2.恶性肿瘤的命名 上皮组织的肿瘤,称为“癌”。为表明癌的发生位置,在癌字的前面可冠以发生的器官或组织的名称,如鳞状细胞癌、食道癌等。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在肉瘤前冠以其发生的组织名称,即该组织的肿瘤病名,如淋巴肉瘤、骨肉瘤等。
来自胚胎细胞未成熟的组织或神经组织的一些恶性肿瘤,通常在发生肿瘤的器官或组织的名称前加上一个“成”字,后面加一个“瘤”字(或在组织名称之后加“母细胞瘤”字样)。如成肾细胞瘤,又称肾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又称神经母细胞瘤。有些恶性肿瘤沿用习惯名称,如鸡马立克病、白血病等。部分恶性肿瘤因组织来源和成分复杂或不能肯定,所以既不能称为癌,也不能称为肉瘤,属混合瘤,一般就在传统的名称前加上“恶性”二字。这些肿瘤的实质成分来自3种胚叶,属于特殊类型的肿瘤,如畸胎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发展缓慢,外周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包膜,表面光滑,不发生转移。位于重要器官的良性肿瘤也可威胁生命,少数肿瘤也可发生恶变。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多呈侵袭性生长或发生转移,病程重、发展快,并常有全身症状表现,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
(三)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初步认为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其次是病毒和放射线。现在已知的病理学说和某些致瘤因子。只能解释不同肿瘤的发生,而不能用一种学说来解释各种肿瘤的病因。
1.外界因素
(1)物理因子:机械的、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刺激,均可直接或诱发某些肿瘤。
(2)化学因子:目前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约100余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实验发现3,4-苯并芘、1,2,5,6-二苯蒽等致癌性都很强,局部涂敷能引起鼠的乳头状瘤及至癌变,注射可引起肉瘤。亚硝胺类的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可诱发哺乳动物多种组织的各类肿瘤,如牛皱胃癌、猪胃癌。黄曲霉菌B1毒性最强,能诱发大鼠、鸭、猪及猴的肝癌,大鼠的胃癌、支气管癌和肾癌等。用有机农药饲喂小鼠可致癌。其他如芳香胺类的联苯胺、乙萘胺、砷、铬、镍、锡、石棉等,都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3)病毒因子:目前已证明有数十种动物肿瘤,如鸡的白血病,野兔的皮肤乳头状瘤,小鼠、大鼠、豚鼠、猫、狗、牛和猪的白血病都是病毒所致。
2.内部因素
在相同外界条件下,有的动物发生肿瘤,有的却不发生,说明外界因素只是致瘤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1)免疫状态: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肿瘤的发生、扩散和转移有重大关系。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各种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组织就有可能逃避免疫细胞监视,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从而瘤细胞大量增殖和无限生长。
(2)内分泌系统:实验证明性激素平衡紊乱,长期使用过量的激素均可引起肿瘤或对其发生有一定的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的紊乱,也对癌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3)遗传因子:遗传因子与肿瘤发生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如一卵性双生子的相同器官的肿瘤相当普遍。动物实验证明乳腺癌鼠族进行交配,其后代常出现同样肿瘤。
(4)其他因素:神经系统、营养因素、微量元素、年龄等也有很大影响。
(四)肿瘤的症状
肿瘤症状决定于其性质、发生组织、部位和发展程度。肿瘤早期多无临床明显症状,但如果发生在特定的组织器官上,可能有明显症状出现。
1.局部症状
(1)肿块(瘤体):发生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是主要症状,常伴有相关静脉扩张、增粗。肿块位于深在或内脏器官时,不易触及,但可表现功能异常。肿块的生长速度,良性慢,恶性快且可能发生相应的转移灶。
(2)疼痛:肿块的膨胀生长、损伤、破溃、感染时,使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3)溃疡:体表、消化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引起供血不足继发坏死,或感染导致溃疡。恶性肿瘤呈菜花状瘤,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并有恶臭和血性分泌物。
(4)出血:表在肿瘤,易损伤、破溃、出血。消化道肿瘤,可能呕血或便血;泌尿系统肿瘤,可能出现血尿。
(5)功能障碍:肠道肿瘤可致肠梗阻;如乳头状瘤发生于上部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2.全身症状
良性和早期恶性肿瘤,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贫血、低烧、消瘦、无力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或并发出血与感染时,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病质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主要表现,瘤发部位不同恶病质出现迟早各异。有些部位的肿瘤可能出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如颅内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等。
(五)肿瘤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有无肿瘤及明确其性质,以便拟订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1.病史调查 病史的调查,主要来自畜主。如发现畜体的非外伤肿块,或病畜长期厌食、进行性消瘦等,都有可能是肿瘤的前兆。同时还要了解患畜的年龄、品种、饲养管理、病程及病史等。
2.体格检查 首先进行系统的常规全身检查,再结合病史进行局部检查。全身检查要注意全身症状有无厌食、发热、易感染、贫血、消瘦等。局部检查必须注意:
(1)肿瘤发生的部位,分析肿瘤组织的来源和性质。
(2)认识肿瘤的性质,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温度、血管分布、有无包膜及活动度等,这对区分良性、恶性肿瘤、估计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区域淋巴结和转移灶的检查,对判断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均有临床价值。
3.影像学检查 应用X线、超声波、各种造影、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远红外热像等各种方法所得成像,检查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阴影的形态及大小,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为诊断有无肿瘤及其性质提供依据。
4.内镜检查 应用金属(硬管)或纤维光导(软管)的内镜,直接观察空腔脏器、胸腔、腹腔以及纵隔内的肿瘤或其他病理状况。内镜还可以取细胞或组织做病理检查,能对小的病变如息肉做摘除治疗,能够向输尿管、胆总管、胰腺管插入导管做X线造影检查。
5.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历来是诊断肿瘤最可靠的方法。
(1)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鉴别真性肿瘤和瘤样变、肿瘤的良性和恶性,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化程度,以及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等提供重要依据。病理活组织检查方法有钳取活检、针吸活检、切取或切除活检等,病理组织学诊断是临床的肯定性诊断。
(2)临床细胞学检查:是以组织学为基础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形态的诊断方法。常用脱落细胞检查法,采取腹水、尿液沉渣或分泌物涂片,或借助穿刺或内镜取样涂片,以观察有无肿瘤细胞。
(3)分析和定量细胞学检查法:利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和诊断细胞是细胞诊断学的一个新领域。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图像分析系统开展DNA分析,结合肿瘤病理类型来判断肿瘤的程度及推测预后。该技术专用性强、速度快,但准确性不高,可作为肿瘤病理学诊断的辅助方法。
(六)肿瘤的治疗
1.良性肿瘤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手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种类、大小、位置、症状和有无并发症而有所不同。易恶变的、已有恶变倾向的、难以排除恶性的良性肿瘤等应早期手术,连同部分正常组织彻底切除;良性肿瘤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做紧急手术;影响使役、肿块大或并发感染的良性肿瘤可择期手术;某些生长慢、无症状、不影响使役的较小良性肿瘤可不手术,定期观察。
冷冻疗法对良性瘤有良好疗效,适于大小动物,可直接破坏瘤体,以及短时间内阻塞血管而破坏细胞。被冷冻的肿瘤日益缩小,乃至消失。
2.恶性肿瘤的治疗 如能及早发现与诊断,则往往可望获得临床治愈。
(1)手术治疗:迄今为止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手段,前提是肿瘤尚未扩散或转移。手术切除病灶,连同部分周围的健康组织,应注意切除附近的淋巴结。
(2)放射疗法:是利用各种射线,如深部X射线、γ射线或高速电子、中子或质子照射肿瘤,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死亡。分化程度愈低、新陈代谢愈旺盛的细胞,对放射线愈敏感。临床上最敏感的是造血淋巴系统和某些胚胎组织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骨髓瘤、淋巴上皮癌等。中度敏感的有各种来自上皮的肿瘤,如皮肤癌、鼻咽癌、肺癌。不敏感的有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在兽医实践上对基底细胞瘤、会阴腺瘤、乳头状瘤等疗效较好。
(3)激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PDT)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应用光生物学原理可用于各种肿瘤和疾病的治疗。
(4)化学疗法:最早是用腐蚀药,如硝酸银、氢氧化钾等,对皮肤肿瘤进行烧灼、腐蚀,目的在于化学烧伤形成痂皮而愈合。50%尿素液、鸦胆子油等对乳头状瘤有效。烷化剂的氮芥类,如马利兰、甘露醇氮芥类、环磷酰胺(癌得星)等药物。植物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和长春花碱等。抗代谢药物,如氨甲喋呤、6-硫基嘌呤等均有一定疗效。
(5)免疫疗法:近年来,随着免疫的基本现象的不断发现和免疫理论的不断发展,利用免疫学原理对肿瘤防治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已成为对肿瘤手术、放射或化学疗法后消灭残癌的综合疗法。国内外应用免疾疗法治疗动物肿瘤的成功报道不少。如用经过酚或福尔马林灭活的自体肿瘤细胞苗,治疗牛的鳞状细胞癌;国内已有用经福尔马林灭活肿瘤组织疫苗,治疗乳牛乳头上皮肤乳头状瘤,效果良好;也有采用BCG治疗犬的黑色素瘤和马肉瘤的非特异性免疫疗法,证实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