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
杂种优势利用是繁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种群.(品种、品系或其他种用类群) 的动物杂交所繁殖的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生产性能 (包括犬的工作性能) 等方面,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畜牧业上已广泛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杂交既可理解为有关位点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交配,也可理解为有关位点基因频率不同的类群间交配,其目的就是繁育出比原有品种或类群更能适应特殊环境条件(包括训练与使用) 和高产的杂合类型。通过品种 (系) 和类群的杂交,使优良显性基因互补和群体杂合子频率增加,从而抑制或减弱了不良基因的作用,产生了杂种优势。并不是所有的杂交均能表现优势,它主要取决于所用亲本群体及其相互配合情况。如果亲本群体缺乏优良基因、纯度很差、所需性状基因频率无大差异、所具基因的显性与上位效应都很差,乃至于饲养管理条件和训练方法不当,都不能表现出理想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因的重组,非等位基因增加了互作的机会,某些等位基因间存在负的显性效应,导致“杂种劣势”现象,然而,杂交“劣势”现象远少于“优势”现象。
二、杂种优势利用的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亲本纯度愈高,公母间的差异愈大,杂交效果愈明显; 近亲繁殖容易退化的性状,杂交时也易显示杂种优势; 生命早期表现的性状比生命后期表现的性状易显示杂种优势; 遗传力低的性状易呈现杂种优势,遗传力高的性状不易呈现杂种优势。
犬的体尺、体重等性状有较高的遗传力,杂交时表现为加性效应,杂种优势不明显。在嗅觉、反应性 (如反射、屈服、气质、攻击、吠叫)、猎取性(如衔取、追逐)、群体交往性 (如依恋、摹仿、等级)、探究性 (如辨认、试错、铭记、智能)、运动性 (如奔跑、跨越障碍)、领域性 (如胆量、争斗、标记) 等众多行为性状中,大多数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并且是生命早期就表现出来的性状。Reuterwall和Goddard等的研究表明,许多行为性状的遗传力较低。虽然犬的行为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对幼犬加强培训能提高行为性状的表现值,但开展有目的地杂交,产生非加性效应,某些行为性状可能获得期待的杂种优势。犬的繁殖能力方面遗传力也较低,进行杂交也能获得杂种优势,显著地提高繁殖力 (如受胎率、育成率、断奶窝重等) 和后代的抗病能力,有效地扩大品质优良的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