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匐行疹”。为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慢性真菌病。是犬的常见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的秃毛圆斑或保留残毛的圆斑,癣斑上覆有硬皮、鳞屑或小疱。本病很容易传染给人。犬的秃毛癣由发癣菌属和小芽胞菌属引起。病原体存在于皮肤表层、硬皮和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体内,能形成大量孢子广泛传播。对热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甚至还可繁殖。病犬以及带菌的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天气潮湿,皮肤损伤等因素可促使本病发生。潜伏期数周、病程取慢性经过、患犬皮肤上出现圆形秃斑,上面覆以灰色屑。以头部、颈部和四肢的皮肤最为常见。严重时,许多癣斑连成一片,波及体表大部分。犬的深枯性秃毛癣呈特殊病型。头部感染时,颊部皮肤边缘隆起,硬固,发黑,触压疼痛,被毛几乎脱光,毛囊口扩张,按压可排出脓汁。深在性秃毛癣病程较长,愈后仍留有秃斑。犬患小芽胞癣菌病时,主要症状为斑状秃毛症,取良性经过,迅速痊愈。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往往持续数月,导致患犬消瘦。病原菌只寄生于表皮,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真皮充血和水肿。无毛部位其病理特征为毛囊炎。皮肤发生丘疹、水疱和皮屑,有时可见皮炎; 有毛部位则发生严重的毛囊炎,使毛根松脱,脱毛,有粘性分泌物,并形成痂皮。根据临床特征和荧光屏显微镜检查可确诊。治疗时,剪去患部及其周围被毛,用热肥皂水洗涤患部,以软化硬皮,再用3-5%克辽林液洗涤除去痂皮,用10%碘酊、或10%水杨酸酒精、或5-10%硫酸铜液涂擦患部。初期每天1次,以后每1-2天1次,直到痊愈。皮肤病变严重时,用25%漂白粉溶液浸湿患部,然后敷以过磷酸钙粉,使其渗入,1周剥离过磷酸钙粉层,不久可长出新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