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毛形属的旋毛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线虫病。其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动物,成虫寄生于小肠(即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中(即肌旋毛虫)。本病若感染人,可致人发病,甚至死亡。
【病原】旋毛虫为小型线虫。雄虫长1.4~ 1.6 mm,雌虫长3~ 4 mm。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纤维间,体长仅1.15 mm,蜷成螺旋状,存在于肌间包囊内,包囊呈椭圆形或梭形,长0.5~ 0.8 mm,包囊长轴与肌纤维方向一致。每个包囊内虫体数量不等,少则1条,多则5~ 6条。
【生活史】同一动物先是终末宿主,后转为中间宿主。当犬吃了带有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及老鼠后,感染本病。包囊在胃液的作用下溶解,幼虫逸出,到十二指肠及空肠迅速生长发育,约经48 h达到性成熟,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受精的雌虫钻入肠系膜淋巴间隙,继续发育,经7~ 10 d,即可产出幼虫(旋毛虫属胎生)。幼虫随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而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可继续发育成包囊幼虫(到达其他部位的幼虫,均被消灭)。肌间包囊经6~ 9个月后开始钙化,但虫体仍可存活数年,最后全部钙化死亡。
【临床症状】患犬在肠旋毛虫期和肌旋毛虫期的表现不一样。
1.肠旋毛虫期患犬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便中带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有时呕吐。
2.肌旋毛虫期患犬主要表现为肌肉功能障碍和疼痛感,如站立不稳、行走不便、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眼睑肿胀等。一般经1个多月,症状可自行消失,但包囊虫体依然存在。
【诊断要点】本病的诊断,其临床症状可作为参考,确诊还需病原检查。
(1) 生前检查,可刮取舌肌一小片,进行压片镜检,若发现包囊虫体即可诊断。
(2) 死后检查,可取膈肌(左、右膈肌),切成麦粒大若干块,分别压片镜检,若发现虫体,即可作出诊断。
(3) 另外,还可采用皮内反应、沉淀反应进行诊断。
【治疗措施】目前对本病治疗无特效药物,尤其对包囊幼虫,更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可试用丙硫咪唑,50 mg/kg体重,每天分2~ 3次口服,5~ 7 d为一疗程,对裸体幼虫有效率达90%以上,但对包囊幼虫和成虫无效。
也可用甲苯咪唑、氟苯咪唑和伊维菌素等。
【预防措施】预防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对粪便严加管理,防止犬吃粪便。
(2) 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3) 养成喂熟食的习惯,严禁用生肉喂犬。
(4) 严格市场检疫,对检查出的旋毛虫病肉,应按要求和规定妥善处理,不得用于喂犬和其他动物。
专家建议
(1) 犬旋毛虫病发生率较低,有可疑症状应到动物医院确诊。
(2) 严禁用生肉喂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