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犬利什曼虫病
    来源:辈宠网

又称“犬黑热病”。由寄生于内脏的犬利什曼原虫 (又称杜氏利什曼虫) 和寄生于皮肤的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原虫病。临床上主要引起皮肤的病变,肝、脾肿大,发热、不全麻痹和麻痹,贫血,鼻衄,消瘦等症状。利什曼虫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1.5—2微米,由一明显的膜所包围。瑞氏液染色后,虫体胞质呈浅兰色,胞核呈红色圆形,常偏于虫体一端,动基体呈紫红色细小杆状,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偏于另一端。虫体主要寄生于犬血液、骨髓、肝、脾、淋巴结等。自然感染是通过吸血昆虫白蛉传播。白蛉吸取患病动物的血液时,无鞭毛虫体被摄入白蛉胃,并发育为前鞭毛体,虫体继续繁殖并向口腔集中,约7天发育成有感染力的前鞭毛体。白蛉在吸健康犬的血液时,前鞭毛体进入犬体内,失去游离的鞭毛成为无鞭毛虫体,随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引起感染。潜伏期数周至1年以上。病的特征是贫血、鼻衄、消瘦和衰弱。发病过程缓慢,病初发热畏寒,然后出现结膜炎,皮肤落屑,鼻粘膜及包皮发炎肥厚,头部、背部的被毛粗糙、脱落,形成溃疡。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有的病犬由于脾肿大和漏出液的积聚而腹围扩大,病情加重时,贫血更是严重,并常伴发支气管肺炎,食欲不振,消瘦,精神萎靡,叫声嘶哑,鼻衄,最后因恶病质死亡。侵害皮肤的病原体,则引起皮肤发黑或皇黑蓝色,往往在头部、鼻梁、眼眶、唇部和脚趾部出现结节和溃疡。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终期症状是腹泻。还有很多病例,唯一的症状是持久的湿疹。诊断根据症状、流行病学、病原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判断。病原检查可采皮肤病变的结节内容物或骨髓、淋巴结穿刺物作涂片,用瑞氏液染色观察。福尔马林凝胶试验也较可靠,采病犬血清1毫升于试管内,加福尔马林1滴,充分振荡,若血清迅速呈现明胶化,即为阳性反应。有皮肤病变的患犬,可在小结节周围注射5%阿的平液,同时肌注青霉素。对内脏病变可用锑剂治疗:①葡萄糖酸锑钠,0.17克/公斤,总量不超过5克,分成6份,每天肌肉或静注1份。如果1个疗程未治愈,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但总剂量比第1疗程的增加1/6量。用药后患犬常有发热、呕吐、咳嗽、腹泻等不良反应,但可自行消失。②尿素斯锑包命,对葡萄糖酸锑钠疗效不显著的患犬用本剂。用蒸馏水将尿素斯锑包命配成1—2%的溶液,每隔1—3天静注1次,第1次用量0.1克,第2次0.15克,从第3次起均用0.2克,直到总量2克为止。此外,新锑波芬、双脒替和其他芳香双脒类药物均有较好效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