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单位体积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的综合症。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原因引起的或各种不同疾病伴有的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可视粘膜苍白,心跳次数和力量增加,肌肉衰弱等。引起贫血的致病因素有下列3种:①血液过度丧失;②红细胞被过度破坏;③红细胞生成减少或产生无效的红细胞。按其发病机理可将贫血分为四大类型: 即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1>失血性贫血: 外伤、内脏器官 (如肝、脾) 破裂,外科手术引起的血管损伤和断裂,因肿瘤或感染引起的血管糜烂或血凝不全,香豆素类杀鼠药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后所导致的肝脏凝血机能的破坏而导致的凝血时间延长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均可造成急性出血; 微血管脆性增加,血液凝固不良 (如血友病),胃肠寄生虫病 (如钩虫),尿路结石时反复少量出血,常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2>溶血性贫血: 能直接或间接破坏红细胞膜而引起血管内溶血的因素很多,可归纳以下几方面:①某些病原体的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犬恶丝虫感染、犬巴贝西虫病、犬欧利希氏病、利什曼原虫病等均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魏氏梭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溶血性毒素、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可使红细胞溶解而导致贫血。②各种溶血毒素的侵入,如毒蛇咬伤、慢性铅中毒等。③免疫因子,如新生仔犬的获得性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④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如由于红细胞的丙酮酸激酶缺乏所致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⑤物理因素,如高热,大面积烧伤等,有人证明: 发热可引起红细胞碎裂和聚集,伴有渗出增加; 大面积烧伤,因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溶血性贫血。<3>营养性贫血,参与造血的物质除蛋白质外,还有铁、铜、钴、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当这些物质缺乏时可引起贫血。<4>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化学物质和制剂如苯、氯霉素、链霉素、有机汞,有机砷等;物理因素如X射线、电离辐射; 生物性因素如犬欧利希立克次体等: 均能使骨髓造血机能发生障碍,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临床症状的出现取决于下列因素: 贫血的程度,发展速度,血容量的变化,心肺功能,犬的年龄,活动以及原发病等。贫血的共同症状为: 皮肤和粘膜苍白,由于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及组织缺氧而引起全身状态的改变,如食欲减退,倦怠无力,呼吸脉搏增数,肌肉衰弱,缺少耐力、容易疲劳。各型贫血除表现上述共同症状外,还由于病因不同而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①急性失血性贫血: 起病急遽,表现虚弱、不安,脉搏增加,呼吸加快和血压降低,甚至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而迅速死亡;②慢性失血性贫血: 起病隐袭,后期常伴有四肢和胸腹浮肿,甚至体腔积水; 血液涂片检查可见淡染的红细胞,这是慢性出血性贫血的主要症状之一;③溶血性贫血: 临床特征为黄疸,肝、脾肿大和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过多等;④营养性贫血: 起病徐缓,可视粘膜逐渐苍白,被毛凌乱无光泽,体温不高,病程较长; 缺铁性贫血,血涂片检查可见大量中心淡染的小红细胞;⑤再生障碍性贫血: 除继发于急性放射病外,一般起病较缓,但可视粘膜苍白有增无减,全身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伴有出血性素质综合征,常常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预后不良,血液学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均显著减少。贫血作为一个综合征,在临床上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诊断时要求确定贫血的性质,查明贫血的原因。贫血的治疗原则,除去致病因素,补给造血物质,增进骨髓功能,维持循环血量,防止发生休克等。①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要点: 制止出血和解除循环衰竭,外出血时,可用外科方法止血,如结扎止血或敷以止血药。内出血时,可应用安络血;或仙鹤草色素注射液,或维生素K3止血,以及静注10%氯化钙等。为提高血管充盈度,可输血或补液,输血对各种贫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既有补充血容量,又有止血和增加抗体的作用; 补液可静滴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或静滴右旋糖酐、高渗葡萄糖等;②溶血性贫血的治疗要点,消除感染,排除毒物,输血换血。凡感染及中毒所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只要感染被控制或毒物被排除,则贫血本身一般无需治疗,可通过骨髓代偿性增生而迅速自行恢复; 对新生动物的溶血病,最好换血输血,肌注强的松、葡聚糖铁钴对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疗效。③营养性贫血的治疗要点: 补给所缺乏的造血物质,并促进其吸收和利用。可口服硫酸亚铁,或枸橼酸铁铵,或补血糖浆; 以及肌注维生素B12; 肝精注射液等;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要点: 除去原因,治疗原发病,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可肌注丙酸睾酮5-10毫克,每日1次,或口服氟羟甲睾酮1-5毫克,每日1次,或口服0.3%氯化钴5-10毫升,每日3次。此外,对各型贫血必须加强营养及管理,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矿物质的优质饲料,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患犬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