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十一节 猪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猪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是由狂犬病犬咬伤所引起的,病初病猪兴奋不安,有咬人、咬物倾向,四肢运动失调,举止笨拙,鼻子歪斜,无意识地咬牙,大量流涎,肌肉痉挛。在发作的间歇期卧于垫草或黑暗中,稍有音响即一跃而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发生麻痹症状,全身衰弱,经2~4天死亡。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狂犬病的易感宿主很广泛,犬、猫、牛、马、羊、猪、鹿、骆驼及鸡、鸭、鹅等均有易感性,人也很易感。家猪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狂犬病的狗、其他家畜和野生食肉目动物(如狼)等。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直接啃咬传播。被狂暴期病犬、病畜啃咬过的玻璃片、木片、金属片等刺伤,也可能感染发病。创伤的皮肤黏膜接触患病动物直接啃咬传播。创伤的皮肤黏膜接触患病动物的唾液、血液、尿、乳汁也可感染。本病还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个月,咬伤部位越靠近头部,潜伏期越短,发病率越高,一般呈散发。

【临床诊断】

(1)潜伏期的变动范围很大,平均为20~60天。病猪兴奋不安,有咬人咬物倾向;四肢运动失调,举止笨拙,鼻子歪斜,无意识地咬牙,大量流涎,全身肌群阵挛;咬伤处发痒,叫声嘶哑,偶尔攻击人畜。在间歇期,病猪常隐藏在垫草中,听到轻微声响即从垫草中窜跳出来,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发生麻痹,全身衰弱,经3~4天死亡,病死率很高。

(2)猪麻痹型狂犬病,开始后肢和肩部衰弱,运动失调,走路不稳,继而后肢麻痹,全身衰竭而死亡。

【剖检】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组织学检查,可见狂犬病病毒内基氏小体。

【实验室诊断】本病呈零星散发,与狂犬病病例有接触史或有外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提示与狂犬病有关。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内基小体检查:从死猪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70%~80%。

(2)荧光抗体检查法:取发病猪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3)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

(4)病毒分离:发病猪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二、防治要点

【预防】在狂犬病疫区,应加强狗、猫的管理,用疫苗控制狗、猫的狂犬病。加强猪群的管理,尤其是自由放养家猪的地区,防止狂犬病动物咬伤猪,发病后扑杀销毁。同时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治疗】目前无治疗猪狂犬病的有效方法,也无专供猪用的狂犬病疫苗。猪被疯狗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洗涤伤口,然后用40%~70%酒精或碘酊处理。如能在伤口周围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预防效果更佳。同时要肌肉注射狂犬病疫苗,连续注射5天,可能防止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在诊断中易与破伤风相混淆,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症状有相似处,但破伤风潜伏期短,为6~14天,有外伤史。破伤风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及长时间的强直性全身痉挛等典型症状,而狂犬病以局部痉挛为主,持续时间也短。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猪场一头猪体重25千克左右,体况良好,膘情正常。临床表现兴奋不安,横冲直撞,不停乱跑,用鼻子拱地,磨牙,吱吱的叫(有时抬起头冲着人吱吱的叫)。如果用棍棒伸入圈内,则立即冲过去不停啃咬。有时卧地不动,肌肉阵发性抽搐。稍有声音刺激,则呈惊恐状,一跃而起。基本重复以上动作。到后期声音嘶哑,衰竭而死。

【分析】根据该病例曾接触过患狂犬病病犬,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基本可以确定为猪狂犬病。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