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皮病主要是由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化脓性疾病。脓皮病是宠物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与宠物皮肤湿疹、虱病、蚤病、真菌性癣病和螨虫病等混合感染。脓皮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分为浅层脓皮病和深层脓皮病,根据发病面积,可分为局部的和全身性脓皮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宠物皮肤不洁、毛囊口被污物堵塞、局部皮肤过度摩擦以及引起皮脂腺机能障碍等因素,容易引起脓皮病。
(2)有些脓皮病是条件性的,如影响皮肤微生态环境的因素,皮肤表面的酸碱度、湿度、温度等的改变,也是脓皮病发生的诱因。
(3)原发性脓皮病主要出现在2~9月龄的末成年犬,以前肢腋窝、后肢的股内侧无毛处(腹股沟)为主,夏季多发;继发性脓皮病以外寄生虫(螨虫、跳蚤和虱等)感染、过敏性疾病、代谢病和内分泌失调引起瘙痒而导致皮肤被抓伤,形成微生物的继发感染较多。
【临床诊断】犬的脓皮病比较常见,一般以幼犬脓皮病和成年犬继发性脓皮病为主。
(1)幼犬的脓皮病以12月龄内的犬为多见,多发生于拉布拉多猎犬、金毛拾猎犬、布列塔尼猎犬和沙皮犬等品种犬。病变主要出现在四肢内侧的无毛处,常被误认为是蠕形螨感染。皮肤表皮形成脓疱、滤泡样丘疹或红疹圈,淋巴节肿大,耳、口及眼周围肿胀,常伴有发热、厌食、嗜睡等全身症状。应与毛囊蠕形螨病区别。
(2)成年犬的脓皮病,根据病变的深浅可以分为浅层脓皮病和深层脓皮病。发病部位不能确定,多以口唇部、眼睑和鼻部为主。跳蚤或者螨虫感染引起细菌性继发感染的病犬,病变部位以背部、腹下部最多。
浅表脓皮病:特征为皮肤表面形成脓疱、滤泡样丘疹或粟米样红疹圈。后者最为常见,呈环形病变,其边缘脱落,常被误认为癣。患病时间较长的犬,皮肤病患处可能出现色素化。瘙痒程度不一,从无瘙痒到剧烈瘙痒。瘙痒严重的部位可能出现苔藓化。
深部脓皮病:局灶性、多灶性或泛发性皮肤病变,以丘疹、脓疱、蜂窝织炎、组织脱色、脱毛、出血性大疱、糜烂、溃疡、痂皮以及形成浆液性,甚至化脓性瘘道为特征。常发生于面部、四肢或指(趾)间等部位,亦可发生于全身。常见淋巴结增大。如果动物发生败血症,也有发热、厌食和精神沉郁等症状。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培养:取皮肤的脓性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观察,主要病原为葡萄球菌,其次还有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2)显微镜镜检:采取病样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葡萄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呈串珠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绿脓杆菌呈革兰阴性小杆菌。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清洁、消毒感染病灶,抗菌消炎,防止感染扩散是脓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继发性脓皮病感染的病例,治疗原发病是必须的。
(2)清洁皮肤和药浴:用含有洗必泰、醋酸乙酯、聚维酮碘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浴液,每2~7天药浴一次,有助于康复。外用洗液可以选择洗必泰溶液、复方碘仿溶液等。浅表脓皮病局部也可以应用5%龙胆紫溶液或抗生素软膏,每天局部涂布;深部脓皮病应该除去痂皮,再敷以敏感的抗生素软膏,以促进溃疡愈合;如脓液较多,应使患部保持干燥,可用收敛、杀菌剂。
(3)全身疗法:浅表脓皮病全身应用抗生素至少3~4周,临床症状完全消除后再用药1周;深部脓皮病连续用药6~8周,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后再连用2周,药物剂量大,全身应用抗生素可以选择先锋类、头孢拉定、头孢唑啉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对于顽固性病例,应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如果停用抗生素7天内复发,说明治疗期短,应再用较长时间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无效,提示对抗生素有耐药性或为非细菌性皮肤病;如病变消退但仍旧瘙痒,可能有潜在性外寄生虫或动物过敏。
(4)支持疗法:病程长和体质较弱的病例,应该补充复合维生素B。
【预防】
(1)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并经常给宠物进行体表梳理和清洗,保持皮肤清洁。
(2)不要洗澡次数过多,不要采用人用洗发香波。建议夏天每5~7天、冬季每7~10天用犬用洗发香波(中性)为犬洗澡一次为宜;洗澡时要用犬专用洗浴香波,人用洗发香波一般呈碱性,长期应用对犬皮肤不利。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脓疱是脓皮病的一般症状,但是并非所有的脓皮病在诊断时都能发现脓疱,因为脓疱很脆,容易被犬蹭破。因此,诊断脓皮病时如果没有发现脓疱,也不应该主观地排除脓皮病的可能性,尤其在螨虫病发生时更应该注意细菌性继发感染的存在,而不应该单纯地误诊为螨虫病。
再有,由于偶发的自体免疫缺陷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也能够发生脓疱,这时应当注意这些原发病的确诊工作,以免误诊。幼犬因为机体抵抗力不强和免疫机能不健全,导致临床上幼犬脓皮病的发生率也较高,以3~9月龄的幼犬为主。犬、猫发生脓皮病后,在前肢腋窝、后肢腹股沟和腹下等无毛或者少毛处出现红斑、红疹和脓疱,从肉眼上与螨虫病不易区分,此时实验室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以区分疥螨、真菌和细菌的感染。
将原发性脓皮病或者螨虫病继发的细菌感染误认为是单纯的螨虫感染,是多数地区相当一部分宠物诊所和许多养犬场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夏季螨虫病的高发期,这种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对蠕形螨病犬的治疗中不用抗生素会使病情加重;缺乏细菌学诊断和对犬脓皮病认识不清楚,导致许多脓皮病的患犬被长期地单纯皮下注射伊维菌素,使病情继续恶化。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2006年7月,某宠物医院接诊一只5千克体重的京巴犬。据畜离介绍,该犬2个月以来有磨蹭墙壁、座椅和抓挠、啃咬自体皮肤的现象,畜主以为是爱犬自己在玩耍,所以未加注意。但是,近10余天来发现爱犬有掉毛现象,从而前来就诊。经仔细观察,患犬腹下部、面部和腋下呈现局限性脱毛,有些部位皮肤增厚、瘙痒严重,发生炎性肿胀,有脱皮现象。经临床症状观察,初步诊断为单纯的螨虫感染。因此,在治疗中未用抗生素,单纯皮下注射0.1%伊维菌素注射液,0.2~0.4毫升/千克,间隔6天重复用药一次,结果病情没有好转。后来进一步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螨虫病和脓皮病混合感染。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又以5%糖盐水100毫升,0.5克头孢拉啶1支,维生素C100毫克,静滴,每天2次,实施全身疗法;同时保持患犬皮肤清洁和干净,在脓疱处清除脓疱汁,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碘仿棉球涂擦患处,并敷上强的松龙软膏,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痊愈。
【分析】该患犬由于在临床症状上只是表现为皮肤的脱毛、肿胀和苔藓化现象,外表上呈现出疥螨病的一些症状。但是,此病例是疥螨病继发葡萄球菌感染初期,在外表上未有化脓感染症状,所以很容易误诊为单纯的疥螨病。对于此种情况,如果宠物医生能够仔细耐心地详细的诊断,而不是一味地只凭经验进行临床观察妄自下结论的话,再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误诊还是能够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