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猫真菌性皮肤病是寄生于犬、猫的被毛与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的真菌所引起的各种皮肤病。引起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病原主要有两大属,即小孢子属和毛癣菌属,小孢子属包括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毛癣菌属为须毛癣菌。这是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可以相互传染,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圆形脱毛斑,皮肤出现小的结节、渗出或鳞屑、结痂等,动物表现瘙痒等症状。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真菌性皮肤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刷子、梳子、剪刀、垫料等而感染,也可经患有皮肤病的人和其他动物传染给犬、猫。犬、猫可能是犬小孢子菌的主要携带者,易感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或其毛发而发生传染;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感染多见于野外活动时间长的动物,而且病变部位主要见于蹄部等与土壤接触较多的部位。须毛癣菌是啮齿动物的主要皮肤癣菌病病原,啮齿动物是犬、猫感染的主要来源。
(2)潮湿、阴暗、温暖的气候,过度拥挤、不洁的环境以及缺乏阳光照射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皮肤不洁以及抵抗力低下等也可诱发真菌感染,重度的疥螨病、蠕形螨病也可诱发真菌感染。
【临床诊断】皮肤真菌病的主要表现是脱毛和形成鳞屑,被感染皮肤有界限分明的局灶性或多灶性斑块。可观察到掉毛,毛发断裂,起鳞屑,形成脓疱、丘疹和皮肤渗出、结痂等,瘙痒程度不一。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脱毛圆斑,中央呈康复状态,故又称“钱癣”、“脱毛癣”,外观似梅花鹿斑纹,但也有些病灶不规则。脱毛区内残留毛根和麸糠样皮屑。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幼年动物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动物病变严重,而且康复时间延长。另外,病原的种类及致病力对炎症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猫皮肤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即使典型的皮肤真菌病病例,典型的脱毛圆也较少见。皮肤真菌感染可引起猫对称性脱毛和溃疡性、结节性皮炎。成年猫可出现亚临床型皮肤真菌感染,无明显的病变,仅形成极轻微的斑块或少量断毛,此种情况往往需要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才能确诊。
须毛癣菌引起犬、猫的甲癣,主要表现为指(趾)甲干燥、开裂、质脆并常常发生变形等,在甲床和甲褶处易并发细菌感染。
【实验室诊断】仅根据临床症状,我们很难对皮肤真菌病做出诊断,因为犬、猫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类似,如蠕形螨病、浅表性脓皮病以及其他病原感染毛囊等引起脱毛、丘疹、红斑以及过敏性皮炎等,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辅助确诊。
(1)紫外线灯(伍氏灯)检查:用伍氏灯在暗室照射病变区、脱落的被毛或皮屑。犬小孢子菌呈现黄绿色荧光,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感染的毛发无荧光或荧光颜色不同。另外,在检查前一周应停止使用外用药膏。这是一种简单的显色检查,但常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2)显微镜检查:取病变部皮肤和被毛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20%氢氧化钾水溶液,在酒精灯上轻轻加热,以不沸为度,使角质溶解。再轻压盖片使标本透明后,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小孢子菌呈棱状、壁厚、带刺、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可看到多呈椭圆形、壁薄、带刺、含有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须毛癣菌感染可看到毛干外呈链状的分生孢子。
(3)真菌培养:将病料接种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室温条件下培养,犬小孢子菌培养3~4天,有白色到浅黄色菌落生长。1~2周后有羊毛状菌丝形成,表面浅黄色绒毛状,中间有粉末状菌丝,背面呈橘黄色。石膏样小孢子菌落呈浅黄色到黄棕色。须毛癣菌亲动物型的菌落,白色到浅黄色,表面平坦,呈粉末状,背面呈棕色到黄棕色或深红色。
(4)动物接种:可选用豚鼠、兔做人工接种试验。先将接种局部的被毛剪掉,洗净,用砂纸轻磨皮肤致表皮擦伤,以不出血为度,然后将病料涂上,隔离饲养观察。数日后出现真菌感染病变时(涂擦部位皮肤出现发炎、脱毛和结痂等病变),即判阳性。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和畜体清洁卫生,发现病犬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
(1)局部抗真菌药物疗法:将病灶周围广泛剪毛,剪去皮屑和结痂,再用双氧水清洗,然后局部使用1%洗必泰软膏、2%恩康唑乳剂、2%酮康唑乳剂、4%噻苯达唑溶液、1%特比萘芬乳剂或1%~2%咪康唑乳剂、喷剂或洗剂以及10%克霉唑乳膏、洗剂或溶液等抗菌药,每12小时一次,直至病变消退。
也可以局部应用含有抗真菌药物成分的药液全身药浴,可以应用0.05%洗必泰溶液、0.2%恩康唑溶液、2%石硫合剂、0.4%聚维酮碘溶液,每周两次,至少坚持4~6周,直至真菌培养阴性。
(2)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果局部用药疗效不佳或全身性病变的动物,应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用抗真菌药物全身治疗。全身长期(至少4~6周)应用真菌药物治疗,菌培养阴性后再坚持治疗3~4周。有效的全身抗真菌药包括:微粒灰黄霉素,至少50毫克/千克·天,混于含脂肪食物中,口服给药;酮康唑,10毫克/千克·天,混食物中,口服,每24小时一次;伊曲康唑,10毫克/千克·天,混于食物中,口服,每24小时一次(胶囊),或空腹给予(悬液);特比萘芬,10~20毫克/千克,口服,每24小时一次。
(3)在治疗已感染动物期间,查清并治疗所有感染动物,包括无症状的带菌者。对未感染但受到污染的动物进行预防性治疗,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清洗或药浴每周1次。
【预防】
(1)对犬加强饲养管理,供给犬必须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犬的抗病能力。
(2)将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对笼具和圈舍进行清洗消毒,待感染痊愈后放回饲养。不要与感染动物同用梳毛器械。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动物感染后,皮肤病的一般症状是脱毛、丘疹及结痂,局部和全身皮肤出现斑点、结节、脓疱、水疱等,继而出现痂皮、瘢痕、溃疡、糜烂等,所以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在临床上与真菌性皮肤病最容易相混淆的疾病,有蠕形螨病和浅表性的脓皮病。
不同病原引起的皮肤病还是有其特殊性的,只要抓住其疾病的本质,还是能够避免误诊的发生。宠物的真菌性皮肤病的皮肤病变,以环形磷屑斑、痂皮,皮肤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脱毛斑,中央呈康复状态,被毛断裂、脱毛区内残留毛根病灶和剧痒为特征;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呈高粱穗样,附有多量竹叶状小孢子,毛干呈管套状,毛干周围包裹着致密的孢子。蠕形螨病多发生于3~10月龄的幼犬,成年犬常见于发情期及产后的雌犬,主要表现是毛囊红肿、有脓疱、脱毛,无瘙痒或有轻微的瘙痒现象。脓皮病往往表现皮肤有脓疱、破溃、痂皮、瘙痒。依据这些临床症状就可初步做出诊断,确诊主要是利用皮肤刮取物在显微镜下观察,蠕形螨病能见到虫体即可,但应该注意的是正常的犬只皮肤中可能也有少量的蠕形螨存在,所以,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真菌性皮肤病在显微镜下能够发现可疑菌丝孢子和菌丝,脓皮病能够发现化脓菌的存在。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2006年,某宠物诊所接诊了一例圣伯纳皮肤病病犬。据畜主介绍,该犬2个月以来就有脱毛和皮肤瘙痒现象,在某宠物诊所诊断为蠕形螨病,应用伊维菌素0.4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治疗,连用2次,间隔2周,未见病情好转。后来,畜主又将该犬转到一较大型宠物医院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犬四肢、指(趾)爪、鼻、眼周围、腹部及尾部皮肤局部和全身皮肤出现斑点、结节、丘疹及结痂、水疱等,犬皮肤损伤界限清晰,被毛呈近圆形脱落(秃毛斑)并向周围扩展,皮肤附着大量鳞屑呈粉红色,瘙痒症状明显。用伍氏灯在暗室照射病变区、脱毛或皮屑,呈现黄绿色荧光。基于以上症状,诊断为皮肤真菌病,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用0.05%洗必泰溶液药浴冲洗,并除去鳞屑、痂、渗出物和被感染毛发,外涂达克宁软膏,每天2次,连续治疗4周;同时应用伊曲康唑,每天10毫克/千克体重,混于食物中,口服,每24小时一次(胶囊),连续治疗4周。经过以上治疗,病犬皮肤逐渐恢复,并且逐渐长出新毛。
【分析】由于真菌性皮肤病与蠕形螨病在临床表现上极其相似,都表现出脱毛、皮肤损伤和鳞屑形成等皮肤病变,很容易产生误诊。本病的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未进行实验室检查。
【案例二】某畜主饲养的一只2岁京巴母犬,颜面部、耳部、腹侧、腹下及后肢内侧等处皮肤出现脱毛,患部皮肤发红,有丘状小结,表面有痂皮,个别病变部还形成了脓疱。患犬经常摩擦、啃咬患处,精神、食欲、体温未见异常,发病已2个多月。地方宠物门诊的医生怀疑是螨虫感染,先用癣螨净888注射液,皮下注射,7天一次,连用2次驱除螨虫;再用宠物香波和887浴液药浴,同时应用氨苄西林2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连用7天;并每天给予维生素C和钙片口服,以控制继发感染,结果病情仍不见好转。后来,畜主携病犬到另一大型宠物医院就诊,经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犬真菌与螨虫混合感染。采用0.05%洗必泰溶液清洗药浴局部,每周2次,应用环丙沙星乳膏(人用)涂擦患部,每天3次;同时应用伊曲康唑,10毫克/千克体重·天,混于食物中,口服,每24小时一次(胶囊);并应用伊维菌素0.2毫克/千克体重,间隔2周皮下注射一次,连续用药2个月。经上述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2周后症状明显减轻,3周后基本得到控制,4周后复查,患部皮肤全部长出新毛,无任何临床症状。治疗结束后实验室检查,螨虫和真菌都呈阴性。
【分析】真菌性皮肤病和螨虫病都是犬科动物易感染的皮肤病。犬感染螨虫病后,引起动物局部皮肤受损,为细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而真菌在周围的环境中是广泛存在的,所以,患有螨虫病的动物极易混合感染真菌性皮肤病。螨虫病所造成的皮肤损伤的临床症状能够掩盖真菌性皮肤病的一些临床症状,所以,像这种情况也极易误诊为单纯的螨虫感染。为防止误诊的发生,应该进行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