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螨病俗称癞皮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犬疥螨和背肛螨属的猫背肛螨寄生于犬、猫皮肤内所致的,一种最常见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传染性极强,临床发病率高。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病原及生活史:犬疥螨呈圆形,微黄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体长0.33~0.45毫米、宽0.25~0.35毫米;雄虫体长0.2~0.23毫米、宽0.14~0.19毫米。虫卵呈椭圆形。猫背肛螨比犬疥螨小,雄虫长为0.122~0.147毫米,雌虫长为0.17~0.247毫米。虫体呈圆形。疥螨为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疥螨交配后,雌虫在犬皮内打洞,并在洞内产卵,卵经3~8天孵化,孵出的幼虫移至皮肤表面蜕皮,相继发育为一期若虫、二期若虫和成虫。雄虫和未交配的雌虫也在皮肤内开凿洞穴,但交配是在皮肤表面进行的。整个生活史需要10~14天。犬疥螨是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的。
(2)本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健康犬、猫与患病犬、猫直接接触,或与被疥螨虫及其虫卵污染的动物圈舍、用具等间接接触,都可引起感染。
(3)该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在寒冷的秋末、冬季和早春病情比较严重,阴暗、潮湿等较差的卫生条件可加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人接触患有疥螨病的病犬、猫也可感染。
【临床诊断】多发生于额部、口、眼、鼻、耳,有时也起始于前胸、腹下、腋窝、大腿内侧和尾根等处,然后蔓延至全身。一般临床症状为皮肤局限性发红、掉毛、皮肤变厚,出现红斑、小块痂皮和鳞屑,且表现为剧痒;由于剧烈的瘙痒,引起犬、猫不断抓挠、啃咬,导致患处发生损伤,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皮病,压迫时可挤出脓汁,病犬、猫全身腥臭。整个致病过程可分为出血、红斑、渗出、结痂4个时期。
由于患犬、猫皮肤被螨虫长期慢性刺激,犬、猫终日不停啃咬、搔抓、摩擦患部,使犬、猫烦燥不安,影响休息和正常进食,临床可见病犬、猫日见消瘦、营养不良,重者可导致死亡。
【实验室诊断】显徽镜检查:在皮肤患部与健康交界处,剪毛消毒后,用刀片刮取皮屑,直至微出血。将病料置于试管中,加入10%~20%的氢氧化钠、10%~20%的氢氧化钾或50%的甘油,待皮屑溶解后,吸取沉渣在低倍镜下检查;或将病料置于玻片上,滴加煤油直接进行镜检,可以检出疥螨和虫卵。耳部、背部红疹处皮肤刮取物检出率较高。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净化环境,隔离患畜,杀虫止痒,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
(1)局部用药:用药前,动物须用温水洗刷患部,除去皮肤污垢和痂皮。然后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药浴和体表患部擦拭。常用外用药有:5%溴氰菊酯乳油剂,配成50×10-6~80×10-6溶液进行药浴或局部涂擦,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12.5%双甲脒乳油剂,配成50×10-6溶液(或将药液按1∶200稀释),药浴或涂擦;20%速灭菊酯,配成20×10-6~80×10-6溶液,药浴或涂擦,间隔7~10天重复一次;用0.3%~0.5%的敌百虫液涂擦患部,防止浓度过高或让动物舔食造成中毒,7天后重复涂擦一次;50%辛硫磷乳油,稀释为200×10-6浓度外用,间隔7~10天重复一次。
(2)全身疗法:在局部用药的基础上,再配合全身用药,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伊维菌素0.2~0.4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间隔2周用药一次,共用2~3次;或口服,每周一次,连用3~4周;如果动物瘙痒严重,治疗的前2~5天选用泼尼松0.5~1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天一次,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为防止继发脓皮病,全身应用抗生素3~4周。
【预防】日常饲养过程中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保持畜舍清洁、干燥,对于畜舍、畜床、垫物等要定期清理和消毒。一旦发现疥螨病,及时隔离患有疥螨病的犬、猫,防止互相感染,同时用杀虫剂对环境彻底清洗和消毒,净化环境。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犬、猫的疥螨病与皮肤真菌病、脓皮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所以在临床上极易混淆。真菌性皮肤病继发感染后,症状表现为犬脱毛、剧烈瘙痒、抓挠、磨擦和啃咬患部,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疹块、结节、鳞屑、脓疱、水疱、糜烂、溃疡和瘢痕等。患有疥螨病的病犬、猫,在疥螨寄生部位皮肤也表现潮红、丘疹、剧痒和渗出,严重的也引起皮肤损伤和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脓皮病。患病犬、猫在发生后脓皮病后,局部组织呈现丘疹、炎性肿胀性的皮肤结节,而后发生脓疱、水疱和溃疡、糜烂等。所以,三者在临床症状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非常容易发生误诊。
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只要我们掌握疾病的全过程,认真分析其临床表现,还是可以初步区别诊断的。真菌性皮肤病初期典型的病理变化为脱毛圆斑,中央呈康复状态,故又称“钱癣”、“脱毛癣”,外观似梅花鹿斑纹,脱毛区内残留毛根和麸糠样皮屑。疥螨病初期皮肤呈现螨虫性结节,米粒大的红色丘疹,而脓皮病呈现毛囊炎或局部性皮炎的症状。后期,由于真菌性皮肤病、疥螨病都有剧痒的临床症状,动物啃咬、摩擦患病部位皮肤,致使皮肤受损感染,出现相似的皮肤化脓感染的临床表现,极易混淆诊断。为了确切做出诊断,尤其是在皮肤有化脓感染阶段,我们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是疥螨病、皮肤真菌病或脓皮病,而应该作实验室检查确诊。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郭某一腊肠犬,雄性,六岁半,金黄色。据郭某介绍,该犬已患病半年,皮肤瘙痒、发红,有粟粒大红疹,后发展为皮肤脓疱型病变,挤压流出脓汁。某地方宠物诊所诊断为脓皮病,并经过2周的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郭某又携该犬到某市某大型宠物医院诊治。临床检查发现:该病犬被毛稀疏脱落,全身皮肤发红,嘴唇、腹部皮肤肥厚,形成皱褶,被覆大量痂皮,揭去痂皮,创面鲜红或流脓,初步诊断为疥螨病和脓皮病混合感染。应用通灭0.5毫升肌肉注射,马来酸2毫升、庆大霉素4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2毫升肌肉注射,结合应用0.5%的敌百虫液涂擦患部,经一周治疗后,症状没有显著改善。
经畜主同意,对该犬进行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螨虫与真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改用如下方案进行治疗:通灭0.8毫升肌肉注射,地米1.5毫升、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大观霉素注射液3毫升,一天1~2次,肌肉注射;抗真菌Ⅰ号涂擦,经2次治疗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连续用药4周,患犬基本康复。
【分析】由于该犬呈现出的典型症状是皮肤发炎、化脓、溃疡和皮肤脱毛等,这些症状掩盖了疥螨病和真菌性皮肤病的一些临床表现,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脓皮病和疥螨病。为防止这一诊断失误现象的发生,最好是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