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蠕形螨病
    来源:辈宠网

蠕形螨病是蠕形螨科、蠕形螨属的犬蠕形螨和猫毛囊蠕形螨,寄生于犬、猫毛囊和淋巴腺内而引起的,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而又顽固的宠物皮肤病,又称毛囊虫病或脂螨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病原及生活史:犬蠕形螨体细长,呈蠕虫状,一般体长0.25~0.3毫米、宽0.04毫米。外形可区分头、胸、腹三部分。雄虫的雄茎自胸部的背面突出,雌虫的阴门则在腹面。卵呈棱形,长0.07~0.09毫米。

犬蠕形螨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身体内进行,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其发育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犬蠕形螨能生活在宿主组织和淋巴结内,并在此完成生活史,共需24天。它们多半先寄生于发病皮肤毛囊的上部,而后移至毛囊底部,还能生活在淋巴结和皮脂腺内,并在那里生长繁殖,转变为内寄生虫。正常幼犬身上有蠕形螨存在,但不发病。当皮肤破损时,即侵入获取营养并大量繁殖,引起皮肤病。本病最容易发生于5~6月龄幼犬。

(2)本病的发生多因病犬和健康犬相互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媒介物间接感染。蠕形螨的抵抗力很强,可在外界存活多日,并可感染人,儿童和妇女比男人易感。

(3)患这种病的犬不要留种,该病有遗传性。本病易复发,治愈后需加强防护。

【临床诊断】蠕形螨症状可分为鳞屑型和脓疱型。

(1)鳞屑型:主要是在眼睑及其周围、耳、额部、嘴唇、颈下部、肘部、趾间等处发生脱毛、秃斑,界限明显,并伴有皮肤轻度潮红和麸皮状皮屑,皮肤变得粗糙和龟裂,有的身上有小疖子。皮肤变成灰白色,但是患部不痒。

(2)脓疱型:感染蠕形螨后,首先多在股内侧下腹部出现红色小丘疹。几天后变为小的脓肿,重者腹下股内侧出现大面积红白相间的小突起,并散发特殊的臭味。此时犬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并有痒感。大量蠕形螨寄生时,可导致全身皮肤感染,体毛脱落,身体浮肿,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可继发细菌感染,并常见体表淋巴结病变,出现全身症状。全身性螨虫感染伴随严重的瘙痒以及明显的自我损伤。病情严重的宠物可导致死亡。

蠕形螨病具有遗传性,同窝犬的发病率达80%~90%。

【实验室诊断】由于蠕形螨存在于毛囊的深处,应该采取病变处皮肤深部刮擦物进行显微镜检查。以食指和拇指捏起皮肤,以刀片或者锐匙搔刮捏起的皮肤顶部直至出血,将刮取物样本涂在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0%~20%的氢氧化钾溶液,显微镜检查。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杀虫止痒、抗菌消炎,提高皮肤抵抗力。

【治疗】

(1)确定并去除所有发病诱因。

(2)局部治疗:局部用温消毒药液清洗,除去污垢和结痂。对出现脓皮症者,局部剪毛,将病灶血痂揭除,挤出脓汁,再用消毒液清洗,并涂擦5%碘酊,6~8次/天。

在局部抗菌消炎的同时,应用杀螨药物局部杀螨处理。皮损局部用2.5%~3%的过氧化苯甲酰浴液、洗剂、乳剂或凝胶涂擦,每24小时一次;或者选用含鱼藤酮的产品或苯甲酸苄酯洗剂用于皮损处,每24小时一次;或选用0.03%~0.05%阿米曲士溶液(0.7毫升Mitaban,1毫升Taktic或2.5毫升Extodex,溶于200毫升水中,现配现用),每天用于皮损处;也可用含伊维菌素浴液涂布患犬皮肤,有杀螨作用。

(3)全身治疗:伊维菌素,0.6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24小时一次,通常对全身性蠕形螨有效。最初剂量为第1天0.1毫克/千克体重,口服,第2、3天0.2毫克/千克体重,以后每天剂量增加0.1毫克/千克体重,直到0.6毫克/千克体重·天,确认无中毒症状出现。如果犬无法耐受0.6毫克/千克体重·天的剂量,可考虑0.4毫克/千克体重·天。0.6毫克/千克体重·天的治愈率是85%~90%,0.4毫克/千克体重·天为45%~50%。也有人推荐用大剂量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皮下注射,间隔7~10天,再注射1~2次。

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肟化米尔倍霉素,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24小时一次,治愈率85%~90%。

无论选择哪种杀螨方法,治疗都需要持续很长时间(数周或数月),应坚持治疗至少1个月,直到由螨虫造成的皮损症状完全消除为止。

预后良好,可能复发,某些犬需要阶段性或终身治疗。避免再对任何诊断为蠕形螨的犬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预防】

(1)经常打扫犬、猫舍,清理犬窝,定期用杀螨虫药物(如双甲脒、敌百虫等)彻底消毒犬舍,并定期给犬、猫洗澡或药浴,以保持犬、猫体清洁。

(2)患病犬、猫应予隔离,防止污染环境,禁止健康犬、猫与病犬、猫接触。用杀螨药(如灭螨灵)喷洒消毒患病犬、猫舍和用具。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鳞屑型的蠕形螨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患部脱毛,逐渐形成与周围界限明显的圆形脱毛区,并覆盖银白色的黏性皮屑,所以极易与皮肤真菌病混淆。

脓疱型的蠕形螨病的典型病变是病变部出现结节、脓疱,可以从脓疱内挤出脓液和皮脂,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并在病变部形成麸皮样鳞屑,所以极易和脓皮病混淆。

犬感染蠕形螨后,首先多在股内侧下腹部出现红色小丘疹,有的有痒感,所以有时也被误诊为疥螨病。在临床上经常出现将原发性脓皮病或者螨虫病继发的细菌感染误认为是单纯的螨虫感染,因此,在对于蠕形端病犬的治疗中不用抗生素,使病情加重;许多脓皮病的病犬被长期地单纯皮下注射伊维菌素,导致病情继续恶化。

在蠕形螨病感染中,还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滥用可的松类药物,对于脓皮病的治疗没有好处。在治疗的过程中,当病犬的瘙痒症状消失后,应当停止使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使用抗生素时也应该掌握抗生素的种类、使用周期和正确使用剂量。

基于以上情况,明确诊断是治愈疾病的首要条件。为进一步确诊,我们可以借助实验室检查,将皮肤刮取物直接镜检检查,看是否有虫体和化脓菌存在而明确诊断,从而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我们还要明确抗生素的抗菌谱,如果有条件时应该进行药敏试验,针对不同病原的敏感性选取敏感抗生素。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刘某饲养的一只斗牛犬,雄性,5岁,体重5千克,喜食肉类,无继往病史。主诉:该犬经常与附近小区的宠物狗玩耍,导致传染上皮肤病。感染后,见皮肤出现毛屑,且有增多趋势,尤其腹部出现明显的红色结节,约米粒大小,眼眶、口唇周围脱毛,情绪不稳,暴躁,有严重的瘙痒症状,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依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真菌性皮肤病。局部应用达克宁乳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涂擦,每天3次;同时口服斯皮仁诺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0毫克/粒),剂量3毫克/千克体重,每天一次,连用4~6周。结果未见病情好转。

为进一步确诊,我们对犬实施保定后用锐匙刮取一处新鲜病灶,用10%的氢氧化钾处理后涂片镜检。镜下观察到3只头脚分明,狭长如蠕虫样,呈半透明乳白色的虫体在视线里慢慢移动,诊断为蠕形螨病。我们对该犬注射伊维菌素按0.1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注射,一周1次,连续注射4周。为治疗继发感染,减轻瘙痒症状,林可霉素10毫克/千克体重与地塞米松0.5毫克/千克体重联用,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外部配合中药疗法:百部115克、地肤子80克、蛇床子60克、苦参60克,加水10千克,煮成3千克药水,给犬皮肤药浴进行,每天1次,2周为一疗程,连用5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建议畜主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严禁食喂肉类。

经过用药治疗1周后,病犬食欲有所增强,瘙痒症状减轻;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红点减少,性情温顺了;3周后,症状全部消失,红色结节完全消除;4周后,患处可见新毛,身体也基本恢复了正常。在第4周再次在原患处刮取皮肤取样镜检,视野内未发现蠕形虫体。

【分析】由于该犬皮肤出现毛屑、鳞屑和脱毛,而且发病部位在眼眶、口唇周围,病犬呈现情绪不稳,暴躁,有严重的瘙痒症状,与真菌性的皮肤病极为相似。如果不加以实验室检查,很容易误诊为皮肤真菌病。为鉴别诊断,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查。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