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是通常所说的跳蚤,侵害犬和猫的跳蚤主要是犬栉首蚤和猫栉首蚤,引起犬、猫的皮炎,也是犬绦虫的传播者。猫栉首蚤主要寄生于猫和犬,而犬栉首蚤只限于犬和野生犬科动物,有时可寄生于人。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病原及生活史:栉首蚤的个体大小变化较大,雌蚤长,有时可超过2.5毫米,雄蚤则不足1毫米。跳蚤是小、棕色、侧面狭窄的昆虫,在体表活动时可被发现。其卵为白色、球形。跳蚤在犬被毛上产卵,卵从被毛上掉下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2~4天的卵化,有3种幼虫。1龄幼虫和2龄幼虫以植物性和动物性物质(包括成年跳蚤的排泄物)为食物。3龄幼虫只作茧,不吃食。茧为卵圆形,不易被人发现,通常附在犬的垫料上,几天后化蛹。从卵发育为成年跳蚤,总过程需要2周。
(2)温度和湿度对跳蚤影响很大,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跳蚤不吃食也能存活一年多,而在高温低湿条件下,跳蚤几天后就死亡。
(3)犬、猫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进入有成年跳蚤的地方而发生感染。
【临床诊断】跳蚤最常寄生的部位是犬、猫腹下部和腹股沟,有时在犬、猫的背部也可以发现跳蚤。跳蚤刺激皮肤,犬因瘙痒而自己抓咬或摩擦患部。长期跳蚤感染可造成贫血。跳蚤感染还可能出现跳蚤过敏性皮炎,此时犬感到非常瘙痒。有蚤寄生的部位常可见到脱毛,患部皮肤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结痂,伴有继发性皮脂溢,表皮脱落,呈现出脓皮病的一些临床表现,色素沉着和(或)苔癣化。在长毛犬身上不太容易找到跳蚤,但可通过粪便检查证明有跳蚤感染。
【实验室诊断】
(1)在躯体上见到蚤或蚤粪(在对蚤过敏的动物可能很难)。
(2)在躯体上或粪便中见到绦虫节片(复孔绦虫)。
(3)过敏试验(皮内和血清学)、蚤抗原皮肤试验阳性的或血清抗蚤抗体IgE阳性的动物,高度提示蚤过敏性皮炎,但也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
二、防治要点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犬体和环境卫生,不与有蚤的犬、猫接触。
【治疗】
(1)人工捕捉蚤,或用梳理、刷拭的方法除蚤,有资料介绍用橘皮汁或白酒喷洒在犬被毛上,可使蚤失去爬行能力,便于捕捉。
(2)药物除蚤:可用双甲脒(12.5%双甲脒乳油剂:配成50×10-6溶液药浴或涂擦)或0.5%~1%的敌百虫水溶液药浴,间隔3~5天或10~12天重复进行一次。也可以应用福来恩喷剂体表用药,间隔2周,既方便又有较好的效果,药效长达4个月。
(3)如果瘙痒严重,可给予泼尼松,0.5毫克/千克体重(犬)或1毫克/千克体重(猫),每12小时用药一次,连用3~7天。或给猫醋酸甲泼尼龙,20毫克/只或4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2次,间隔2~3周。
(4)对于继发性脓皮病,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至少3~4周。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疥螨病、脓皮病、皮肤真菌病、蠕形螨病、虱病、跳蚤寄生和激素内分泌失调,都能导致皮肤一定程度的脱毛,因此,在临床上要做鉴别诊断。
以上几种疾病中,除了出现脱毛外,每种疾病均有其特征性的症状相互区分,只要留心仔细观察,再结合实验室检查,还是能够区分的。患虱病的犬很容易从患处的毛根处发现活虱和虱卵;患有疥螨病的动物可用显微镜在从患处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皮屑中发现疥螨;真菌性皮肤病的脱毛斑大多数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且表面覆以灰色鳞屑,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它的菌丝;雌激素失调往往伴有明显的发情症状,但拒绝交配,脱毛往往是对称性的;患有蚤病的犬猫,我们可以在躯体上见到蚤或蚤粪,在躯体上或粪便中有的还可见到绦虫节片。这些特征性的症状有助于我们对于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2007年8月,某宠物医院接诊一只体重大约20千克的圣伯纳皮肤病病犬。该犬股部、腹部和胁腹部出现瘙痒、丘疹、结痂性皮疹,并伴有继发性皮脂溢、脱毛、表皮脱落和皮炎症状,有的病变处出现色素沉着和苔癣化。主诉:该犬在某宠物诊所被诊断为脓皮病,连续2周应用青霉素、链霉素各8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同时饲料中拌喂复合多维。用药期间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不久,该犬又出现瘙痒、丘疹。之后,又仔细查看畜体,在躯体上见到蚤或蚤粪,认为是跳蚤感染后继发脓皮病。在继续抗菌消炎的基础上,采取了体表除虱措施:应用0.5%~1%的敌百虫水溶液药浴,间隔1周重复进行一次,结果连续用药3次,疾病痊愈。
【分析】本病是由于跳蚤寄生后,由蚤(跳蚤)螯刺吸血及其排泄物刺激而引起犬皮肤发炎和瘙痒。犬表现不安、啃咬、摩擦,使患犬出现脱毛和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化脓菌感染引起脓皮病。脓皮病症状的出现可能掩盖了由于跳蚤寄生而引起的一些轻微反应,从而造成误诊。对于皮肤疾病的诊断,为了防止误诊现象的发生,最好仔细检查皮肤和被毛,观察是否有跳蚤、虱子以及其卵和各阶段虫体的寄生,并且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疾病,从而有针对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