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原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有该病的存在。
(1)病原及流行:病原体为龚地弓形体,为细胞内寄生虫,根据发育阶段的不同分为五型:速殖子和包囊出现在犬及其他中间宿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猫体内。速殖子的典型形态呈橘瓣状或新月形,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一端稍尖,另一端钝圆。速殖子主要见于急性病例,在腹腔液中常可见到游离的(细胞外的)单个虫体。速殖子在宿主细胞内(主要是网状内皮细胞)还可见到正在繁殖的虫体,形状多样,有柠檬状、圆形、卵圆形和正在出芽的不规则形状等。有时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许多速殖子集落在一个囊内,称为假囊。包囊型虫体呈卵圆形,有较厚的囊膜,囊内含有数个至数千个虫体(它们的发育增殖很缓慢,又称慢殖子)。包囊主要寄生在慢性病例和无症状病例的脑、眼、骨骼肌与心肌中,是虫体在宿主体内的休眠阶段。裂殖体在猫的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裂殖体可以发育形成多个裂殖子。配子体是在猫的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时的虫体。小配子体色淡,核疏松,后期分裂形成许多小配子。大配子体的核致密,较小,含有着色明显的颗粒。卵囊见于猫粪内,呈卵圆形,有双层囊膜,大小为11~14微米×9~11微米。每个卵囊内形成2个椭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长形弯曲的子孢子。
弓形体为中间宿主范围非常广泛的寄生虫。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经口感染是该病最主要的途径。其次,还可经胎盘、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
一般说来,弓形体的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秋冬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动物因寒冷、运输、妊娠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猫在7~12月份排出卵囊较多。此外,温暖、潮湿地区感染率也较高。
(2)症状:犬的症状类似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厌食、精神萎靡、虚弱、眼和鼻有分泌物、黏膜苍白、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剧烈的出血性腹泻,少数病犬有剧烈呕吐,随后出现麻痹和其他神经症状。怀孕母犬发生流产或早产,所产仔犬往往出现排稀便、呼吸困难和运动失调等症状。血液检查:急性期红、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者较少见。慢性病例的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嗜中性粒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但没有出血倾向。
(3)诊断:对于犬,仅依靠临床症状很容易与犬瘟热特别是神经型犬瘟热相混淆。因此,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等综合判定后,还必须以检出病原体或证实血清中抗体滴度升高予以确诊。
(4)治疗:对急性感染病例,可使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磺酰氨苯砜、甲氧苄胺嘧啶和敌菌净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尤以磺胺六甲氧嘧啶和磺酰氨苯砜杀灭速殖子效果最好。上述磺胺类药物若与抗菌增效剂合用,疗效更佳。
(5)预防:控制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与犬、猫接触。对于所养家猫应加强管理,尽力防止猫粪对饲料、饮水等的污染。在严重流行区应对犬、猫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