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莫拉巴洛氏首先发现的,故常称莫拉巴洛氏病或简称巴洛氏病。主要发生于2~6个月龄的幼犬,且中、大型犬发病较多。
[病因] 尚未搞清。已知犬能在体内合成自身必需的维生素C,所以犬不易发生维生素C缺乏症。但多数患病仔犬比同龄健康犬体内合成和排泄维生素C的量多,且对患仔犬投予大量维生素C可明显改善症状,提示本病仍与维生素C的代谢异常有关。
另外,本病还可能与无机物或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摄取过量、降钙素过多或某些激素失衡有关,但尚未被证实。
[症状] 本病的特征性变化是骨形成减退和毛细血管性溢血。病犬不愿活动,跛行。触摸时因疼痛而鸣叫,长骨远侧端肿胀。本病的骨病变呈全身性,但桡骨远侧端最重。
受外力作用易造成骨膜出血甚至血肿。若血肿分解产物被吸收,可引起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饮水较多。
[诊断] X线摄影,可见特征性的骨质疏松变化。与佝偻病不同,常有骨膜下出血,骨膜下出血灶有钙沉着,呈骨膜性骨质增生。生长迅速的骨端病变最重,与骨干端相接处 (骺骨板) 常形成坏血病带。骨膜下血肿引起的钙沉着多发生于骨外缘,与骨皮质间形成狭小的间隙。此外,有时可见新生骨小棘,骨干端变粗,骨皮质变薄。
[治疗] 大剂量投予维生素C,每日500~1000mg,可很快减轻骨肿胀和疼痛,体温恢复正常。维生素C要连续给予数周为宜。有的虽四肢肿胀持续多月,但经治疗后,疼痛和发热多在24小时内消退。
对有持续疼痛的犬,在给予维生素C的同时,应投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镇痛剂。如给予泼尼松2mg/kg体重,口服; 阿司匹林30mg/kg体重,口服,每日3次,连用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