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三、细颈囊尾蚴病
书籍:禽畜寄生虫病防控技术    来源:辈宠网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牛、羊等体内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寄生在猪、牛、羊等肠系膜,大网膜、肝脏等处,严重感染时,肾脏等其他脏器也可寄生。据对辽宁省部分地区调查,散养猪感染严重,规模化猪场猪感染较轻;放牧牛、羊感染比较重。本病主要危害猪,特别是幼龄猪。引起幼龄猪发育受阻,严重时能引起死亡。

(一)虫体特征

1.成虫:泡状带绦虫呈乳白色或淡黄色,体长可达5m,头节稍宽于颈节,顶突上有26~46个小钩,排成两圈;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向后逐渐加长,孕节的长度大于宽度。孕节子宫每侧有5~16个粗大分支。

2.幼虫: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呈乳白色、囊泡状,大小不等,可达鸡蛋大或更大。囊壁上有一乳白色结节,为颈和内凹的头节,如将结节内凹部翻转出来,则可见一细长的颈部和游离端的头节,故称细颈囊尾蚴。囊内含透明液体和一个白色的头节。脏器中的囊体,常被一层宿主组织产生的厚膜所包围,故不透明,易与棘球蚴相混淆。

图2-6 泡状带绦虫

1.成节2.孕节

图2-7 细颈囊尾蚴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的小肠、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猪、牛、羊等吞食虫卵后,六钩蚴则在消化道内逸出,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大网膜、肠系膜等处,约经3个月时间发育为成熟的细颈囊尾蚴。犬等吃到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而感染,在小肠内经2~3个月发育为泡状带绦虫。

(三)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猪,而一些大型机械化养猪场较少见,农村分散养猪感染较普遍。这是因为农村养犬普遍,而且对犬管理不严,对犬不进行定期驱虫,一些犬可随便出入猪圈偷吃猪饲料,散布虫卵。有些地区有散养猪的习惯,这也增加了猪的感染机会。

人们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屠宰猪时,随便将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喂犬,使犬很容易感染上泡状带绦虫。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致使本病越来越严重。

放牧牛、羊主要是吞食被牧羊犬的粪便污染牧草、饮水而感染。

(四)症状

成年猪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仔猪可因肝脏、腹膜发生炎症,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压痛。病猪表现消瘦、黄疸、虚弱、有时可引起仔猪死亡。牛、羊一般症状不明显。

(五)诊断

生前可用免疫学方法诊断,死后剖检发现大量虫体可确诊。

(六)防治

1.治疗

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按50mg/kg体重,与液体石蜡按1∶6比例混合研磨均匀,分两次间隔1天深部肌肉注射,可全部杀死虫体;或硫双二氯酚0.1g/kg体重喂服。

2.预防

本病关键在于预防,预防本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强对犬的管理。对犬和牧羊犬要定期驱虫,禁止犬进入猪圈内。

(2)禁止用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喂犬、猫、狐等,对有虫体的脏器要按卫检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猪要实行圈养,以减少感染机会。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