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钩口科的钩口属和弯口属的线虫寄生于宠物犬等食肉动物小肠内引起。本病呈全国性分布。
(一)虫体特征
1.犬钩口线虫:虫体呈淡黄白色。头端向背侧弯曲,口囊发达,口囊前缘腹面两侧各有3个齿,口囊深部有一对背齿和一对中侧齿。雄虫长10~12毫米,交合伞发达,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14~16毫米,阴门开口于虫体后1/3前部,尾端尖,呈细刺状。
2.狭头钩口线虫:虫体呈淡黄色,两端稍细,比犬钩口线虫小。头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呈漏斗状。其腹面前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状切板。口囊底部有一对亚腹侧齿。雄虫长5~8.5毫米,交合伞发达,有两根等长交合刺。雌虫体长7~10毫米,尾端尖细。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宠物犬等食肉动物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其感染宿主的途径有下列四种:
1.经口感染:幼虫钻入食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经呼吸道,咽而重返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另外,如果幼虫直接进入胃内,幼虫可以到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
2.经皮感染:幼虫侵入皮肤,钻入血管,随血流进入心脏,由小循环到肺脏,移行到肺泡和细支气管,再经支气管、气管,随痰液进入口腔,最后被咽下,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大部分幼虫通过此途径感染。
3.胎盘感染:幼虫移行到肺、然后经体循环进入胎盘,使胎儿感染。
4.乳汁感染:幼虫进入初乳,幼犬吸吮乳汁而被感染。
狭头钩口线虫的发育史与犬钩口线虫相似,但以经口感染的途径为主。
(三)致病作用和症状
犬钩虫以其强大的口囊吸附在宿主的肠黏膜上,并利用牙齿和切板刺破黏膜而大量吸血,造成肠黏膜出血、溃疡。虫体能分泌抗凝素延长凝血时间,使血液大量流失。虫体有不断移位吸血的习惯,导致伤口失血更多。由于慢性失血,宿主体内的铁和蛋白不断消耗,随之宿主出现缺铁性贫血。
幼虫侵入皮肤时可引起皮炎。移行时可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引起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成年食肉动物感染少量虫体时,症状不明显。重度感染时,出现食欲减退,异嗜,呕吐,消化障碍。下痢和便秘交替进行,粪便带血或呈黑色,柏油状。黏膜苍白,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易脱落,最后因极度衰弱而死亡。胎内感染和通过初乳感染的三周龄内的幼龄动物,可引起严重贫血,导致昏迷和死亡。
(四)诊断
根据消瘦、贫血、煤焦油样粪便等症状,可初步确诊。用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死后剖检发现虫体而确诊。
(五)防治
1.治疗
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10毫克,1次口服。
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mg,1次口服。
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1次皮下注射。
二碘硝基酚,犬的剂量为每公斤重0.22毫升,一次皮下注射。
四氯乙烯,犬空腹12小时后,按每公斤体重0.2毫升。一次口服,服药后2~3小时给予盐类泻剂。
碘化噻唑氰胺,犬、猫按每公斤体重22毫克,分7天喂服。
如果发现严重贫血,应在驱虫治疗的同时,口服或注射铁盐或输血,并喂给高蛋白的饲料。
2.预防
有计划地预防性驱虫,春秋各进行一次。
保持畜舍的干燥,及时清理粪便,犬窝的地面可用硼酸盐处理以杀死幼虫。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