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病主要是由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寄生于犬的被毛与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所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皮肤病。临床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圆斑,潜在性皮肤损伤,具有渗出液、鳞屑或痂皮等。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致死率低。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征】
1.病原感染犬皮肤真菌有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毛疮白癣菌等。
2.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及其用品。
3.感染途径本病主要经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梳刷用具间接传播。
4.易感动物幼龄犬比成年犬多发,营养差的犬易发。
5.流行季节犬癣菌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季节、年龄及营养状况等影响较大。炎热潮湿的夏季比寒冷干燥的冬季多发。
【临床症状】犬癣菌病的好发部位主要在面部、耳朵、四肢及躯干等部位的皮肤。病变为皮肤被毛有圆形、椭圆形脱落,或被毛断裂病灶,病区向四周扩展。多处发生时可相互融合成片,有时也见皮肤有大面积潜在性损伤,继发感染者,皮肤可出现红斑隆起、化脓、结痂。由于动物的啃咬可有出血或撕裂伤。不感染细菌者,一般局部不痒。轻者只表现皮肤有鳞屑、明显增厚等症状。
病程不定,病变皮肤恢复后,一般仍可长出新毛。若感染化脓严重造成皮肤损伤时,可遗留瘢痕组织。慢性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诊断要点】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真菌检查等即可诊断。
1.直接镜检取病灶部被毛、皮肤、痂皮或鳞屑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几滴,在火焰上微热软化透明后,盖上盖片,在反差强的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被毛上附有分节孢子群,脱屑中有菌丝和分节孢子。
2.真菌培养检查将病料接种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加抗生素在24 ℃下培养1~ 2周,检查长出的菌落,分离鉴定病原菌。
3.病理组织学检查从病变部采取活检材料,PAS等特殊染色,可以查到感染菌和确定病型。
【治疗措施】
(1) 治疗用灰黄霉素20~ 30 mg/kg体重,每天投服或拌食,连用4~ 8周。酮康唑每天10 mg/kg体重,分3次口服,连用2~ 8周。
(2) 局部用抗真菌外用药,如克霉唑软膏、碘剂、咪康唑软膏、灰黄霉素软膏、癣螨净等。常用方法是将患区被毛鳞屑刮去,至皮肤渗血。将外用药物涂上,每天1次,连用3~ 7 d或更长时间。
【预防措施】发现患犬应早期隔离治疗,以防成为传染源。丝状菌可长期存活于被毛皮肤上,要加强卫生管理,并对用具用次氯酸钠、煤酚皂、百毒杀等彻底消毒。
专家建议
(1) 经常对犬舍及其用品消毒:可用石灰乳、来苏儿、氢氧化钠等消毒液消毒。
(2) 注意犬自身卫生,经常给犬洗澡。
(3) 对感染犬治疗的同时,应预防病原传染给其他宠物及人。
(4) 真菌性皮肤病是很顽固的皮肤病,且易复发,故建议用药要有连续性。
(5)有条件时最好做真菌培养,使治疗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