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组以初生动物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大肠杆菌血清型种类繁多,但并非都具有病原性,致病的大肠杆菌都有其特定的血清型,动物种间很少发生交叉感染。临床表现多数为腹泻,少数呈败血症、肠毒血症或肠道外局部感染, 可致幼畜大批死亡或影响生长发育。病畜和带菌的健畜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其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传播。母源抗体不足或缺乏的幼畜最易感,畜舍卫生环境不良,低温潮湿,气候突变, 饲养管理不当均易诱发消化道及伤口感染。
致幼畜腹泻的病原性大肠杆菌大多具有两种致病因子:①粘附素。具有粘附于肠绒毛上皮特性的菌体表面的纤毛,当大肠杆菌侵入肠道后菌体纤毛即与肠上皮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相结合以抵抗肠蠕动对细菌的清除作用。②肠毒素。细菌定居繁殖时分泌出的大量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LT)和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ST),通过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多, 导致小肠液的过量分泌引起腹泻。大肠杆菌所致的畜禽疾病主要有如下几种。
猪大肠杆菌病 根据病原菌的血清型、猪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机能和免疫状态, 以及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类型。
仔猪黄痢 主要发生于产后一周龄内的哺乳仔猪, 尤以1~3日龄内仔猪最为多见。临床症状及病死率随日龄的增长而渐轻, 大于7日龄的很少发生。初产母猪的仔猪发病率、病死率一般要高于经产母猪的仔猪, 群养猪发病率高于散养猪。无明显季节性, 低温潮湿和寒冷季节多发,首次发病的猪场病死率高。不同窝的仔猪发病率不同, 高的可致全窝死亡; 低的仅部分仔猪发病且症状较轻, 病死率也低。耐过的仔猪需经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猪场一旦发生本病, 一般很难彻底根除。
潜伏期短, 产后几小时即可发病, 最长不超过3天。出生时体况正常,数小时后,少数猪首先出现腹泻, 随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并波及全窝,腹泻次数逐渐频繁,粪便呈黄色浆液状,严重时呈水样, 排便失禁, 常沾污会阴、后臀及尾部, 畏寒聚堆、盗汗, 被毛粗乱无光泽, 精神沉郁, 吮乳次数减少或废绝, 眼球塌陷, 迅速消瘦, 全身衰竭, 最后因脱水昏迷而死亡。最急性的未见稀便即死亡。
剖解可见尸体严重脱水、消瘦, 皮肤及可视粘膜苍白, 肠管膨胀(小肠、十二指肠尤为严重)、肠内充满黄色内容物和气体; 肠粘膜充血、出血, 肠壁变薄松弛而失去弹性, 肠绒毛上皮正常或萎缩、脱落。用常规染色、荧光抗体染色或电镜扫描观察组织切片,可见大量的病原菌粘着于绒毛表面。K88纤毛型大肠杆菌可在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定居, K99粘附于小肠中、后段, 依此可资鉴别。
确诊需作病原的分离鉴定、血清学定型及肠毒素测定。应与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以及梭菌性肠炎、隐孢子虫病等相区别,这类病原体可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病原学检查是重要依据。
口服或腹腔注射葡萄糖盐水或其他电解质溶液可防止脱水, 减轻临床症状, 降低死亡率。改善饲养管理,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搞好环境卫生以切断传播途径, 对降低和控制本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以菌纤毛作为主要成分的多价或单价基因工程疫苗〔K88、K99,K88-IT(B), K88等〕接种妊娠后期的母猪,可通过初乳将保护性抗体传递给新生仔猪以阻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小肠粘附定居, 达到预防作用。
仔猪白痢 常见于2~3周龄的仔猪, 以排泄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糊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 影响仔猪增重, 阻碍生长发育。
病因比较复杂, 是一种腹泻综合征, 大肠杆菌感染仅为原因之一, 常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其中与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较为常见。白痢的发生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密切关系, 母猪乳质不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全或缺乏, 饲料频繁更换, 饲料过浓或营养成分不全, 母猪、仔猪缺乏运动, 畜舍卫生不良, 低温潮湿,通风不良, 骤冷骤热, 长期在水泥地面饲养都可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 胃肠机能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均能引发大肠杆菌的机会性致病。
病猪体温一般正常, 病初下痢, 随病情加重排便次数增多, 呈不同程度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绿色,常因混有粘液而呈糊状并伴有腥臭味; 部分仔猪偶见呕吐, 精神不振, 行动迟缓, 被毛逆立无光泽, 食欲减退, 逐渐消瘦。结膜及皮肤苍白。一般4~5天或一周左右能自行康复, 单纯性白痢死亡率不高。
剖解可见尸体消瘦, 体表苍白, 结肠内容物呈浆糊状或油膏状, 乳白或灰白色,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饲养管理可作诊断。防制应着眼于改善和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以抗生素及止泻药与助消化药结合使用有一定疗效。
猪水肿病 又称猪肠毒血症。多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 以组织水肿、行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经过急速,发病率低, 病死率高, 常呈地方性季节性流行。
临床可分: ①急性型。由内毒素引起的内毒性休克,发病急, 死亡快。②亚急性型。由水肿毒素引起,患畜体温升高, 精神萎顿, 减食或拒食,步态不稳,口吐白沫, 叫声嘶哑, 呼吸困难, 盲目行走或圈行, 进而震颤抽搐, 惊厥倒地, 四肢划动或麻痹,体温下降,昏迷而死。病程数小时至2天。
剖检可见急性型的特征性病变是胆道、胆囊水肿,胃肠道急性出血性炎症, 肺出血和水肿。亚急性型眼睑、颚、颈部、下腹部皮下和贲门及胃底部粘膜下胶样水肿, 胃粘膜与肌层间距明显增宽, 结肠系膜、直肠壁明显水肿, 小脑膜水肿。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特征并能从肠内容物或组织器官分离出常见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即可作出确诊。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可预防。
犊牛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群养舍饲犊牛, 未吮初乳的一周龄内犊牛发病率较高, 且多呈败血症并伴有腹泻, 死亡快, 病死率较高。经口、子宫内或脐带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发生分为: ①败血型。病犊发热, 精神不振, 间有腹泻, 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一天内急性死亡。②肠毒血型。较少见, 常突然死亡, 病程较长者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 先兴奋不安, 后沉郁昏迷死亡。③肠型。病初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或废绝,数小时后开始下痢,粪便初为粥样,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泡沫,带酸败气味,病末期肛门失禁,常伴有腹痛。
剖检败血型或肠毒血型死亡的病例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腹泻致死的病例真胃有大量凝乳块,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小肠粘膜充血,皱褶基部出血、上皮脱落。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应与犊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腹病及犊牛副伤寒相区别。孕牛给以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饲料,犊牛早喂初乳可预防。病犊可用氯霉素、新霉素、高免血清或噬菌体治疗。
羔羊大肠杆菌病 多见于牧区大群羔羊, 呈地方性流行。疾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多发生于舍饲期。临床分两型:①败血症。主要发生于2~6周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呼吸浅表,脉搏快而弱,常有神经症状,四肢僵硬,运动失调,头常向后弯向一侧,继之卧地,磨牙,一肢或数肢出现划水动作,多于发病后4~12小时死亡。②肠型。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随即下痢,粪便由黄色变为灰色呈半液状或水样,含气泡,有时含血液和粘液;腹痛,拱背卧地,常于24~36小时死亡。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查进行确诊。应与D型魏氏梭菌性羔羊痢疾相区别。用K99菌苗预防周龄内羔羊腹泻有良好效果。
禽大肠杆菌病 对幼禽危害最为严重。经蛋壳感染时部分死于孵化期,成雏的常在出壳后一周内死于脐炎、特征性心包炎。中雏和成年鸡感染后可引起败血症或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包炎,肠壁、肝和肺的慢性大肠杆菌性肉芽肿以及卵巢炎。在种鹅群中常于产蛋前期、中期发生母鹅卵黄性腹膜炎,影响产卵,严重者造成死亡。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作出诊断。可用土霉素、氯霉素或庆大霉素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