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尽管与犬发病症状相似,猫狂犬病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意义都很重大,在过去的几年里,猫狂犬病发病率远比犬类发病要高。这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猫夜间外出行为和与某些野生病毒宿主接触有关。如今也认为年龄相当小的猫和犬一样比成年犬更容易感染狂犬病病毒。在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猫唾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病毒,由于它们作为常见的伴侣宠物以及它们锋利的牙齿很容易咬破皮肤,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据估计,仅有不到总数20%的家猫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此外,在大西洋中部和美国东北部野生猫狂犬病发病数量的不断上升,极大证明了推进猫狂犬病疫苗接种的作用。
病因学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引起的疾病。在疫苗接种计划实施完善的地区,野生动物是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然而在免疫接种计划开展不好的地区,家养动物是主要的病毒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病理生理学 病毒首先在脊神经节内复制,从那里扩散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继续进行复制。之后病毒又从神经系统通过神经末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转移到机体的其他组织内。当唾液腺感染病毒以后该动物就具有传染性了。到表现出临床症状之前,传染性的病毒可能通过唾液分泌已经长达几日之久了。
临床症状 临床上猫感染狂犬病病毒与犬相似,一般可分为两类:狂躁型和麻痹型。在感染早期的临床症状包括:不明的神经症状、行为改变,感染病毒的部位出现刺激反应和发热以及持续1~2天的兴奋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猫更可能表现为狂躁型症状。受感染的猫变得对人、其他动物和物体有一定的攻击性。病猫表现出紧张不安而且也会试图去咬或者抓挠任何移动的目标。受感染的病猫可能不断地奔跑或行走,直到它们麻痹为止。到临床症状出现的第5天时,病猫这种狂躁型狂犬病的攻击性行为会被麻痹性症状所替代且维持更长的时间。受感染猫表现出下肢瘫痪、共济失调、麻痹和昏迷,甚至死亡。而与犬相比,猫科动物患狂犬病通常表现出发声增强和声调的改变。
鉴别诊断 至少在疾病感染发生的早期,受感染的幼龄猫和成年猫以及排放病毒的猫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出现任何莫名的神经症状或者行为发生改变的猫都应该考虑怀疑其患有狂犬病。肿瘤形成、脊柱或头部发生损伤,还有中毒等都是重要的需要与猫狂犬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在美国,在给猫使用灭活重组狂犬病疫苗后,已经消除了疫苗诱发该病的临床症状。然而,对于那些给猫接种MLV疫苗的国家,应该考虑使用这种新型的狂犬病疫苗。
诊断 最常用并推荐使用诊断犬、猫狂犬病的方法是直接进行神经组织FA检测(图1.45)。正确处理疑似狂犬病的病猫样本的程序见“狂犬病”部分。
治疗/预后 由于狂犬病病毒感染猫的传染性强,因此要隔离和检疫疑似感染或已知受感染的猫。不应尝试治疗,因为临床感染病例康复希望很小。
预防 灭活病毒疫苗(1年和3年的)和猫重组狂犬疫苗都可用于猫免疫接种。目前猫狂犬病免疫的标准见表1.4。然而应注意的是,虽然猫患狂犬病发病率比犬高,但许多地区并没有限定或实施为猫接种狂犬病疫苗。在为猫强制实施狂犬疫苗接种的地区,第一次免疫可在猫3月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必须在第一次疫苗免疫1年后进行。不同地区有不同次数的加强注射要求。疫苗注射期间长达1~3年不等。
图1.45 狂犬病的特点是在受感动物的脑中出现用显微镜才可看见的内基氏体。
关于成年猫加强免疫接种的频率因各地区而有所不同。免疫间隔期限从1年到3年不等。
公共卫生 人类接触到怀疑感染狂犬病的犬猫的唾液时,应该被认为容易感染病毒。被家养或野生猫咬伤之后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处置伤口。建议用大量的20%水性皂液或季氨溶液,如新洁尔灭冲洗伤口。被野生或流浪猫所咬伤的人最有可能感染。除了局部的伤口处置外,被咬伤者还应接受规范的感后预防,像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二倍体细胞疫苗等。
表1.4 猫疫苗抗原和接种方法的指导摘要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