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真菌性鼻炎是指由真菌引起的鼻腔内传染病,犬比猫易发。真菌性传染病可引起动物严重鼻炎,并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病因学 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是最常引起犬的鼻腔内发生真菌性传染病,偶然也有青霉菌(Penicilliuum spp.)引起。猫真菌性鼻炎很少发生,但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引起的传染病也有报道。
病理生理学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真菌传染病是原发病原引起,还是鼻黏膜受到先期刺激或损伤而继发感染也不清楚。某些病例中患病动物表现为免疫功能不全,但免疫统计学上尚未有充分的依据。
临床症状 真菌性鼻炎主要发生于幼年到中年的长头犬,金毛猎犬、拉布拉多猎犬、边境柯利牧羊犬及德国牧羊犬等似乎也易感本病。受染动物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孔分泌黏液样或黏稠鼻液,偶带有血丝。有时有鼻衄突然发生,但气体可正常流过双侧鼻孔。其特征性变化为鼻腔无色素沉着或有溃疡形成(图2.4),有时也表现为面部疼痛或面部弯曲。导致全身性疾病或神经病的病例罕见。
鉴别诊断 要鉴别诊断犬的鼻炎应首先考虑到鼻腔曲霉菌,因为它能引起鼻甲骨迅速损伤,而这种损伤是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及特殊治疗来防止的。
诊断 进行真菌培养也不能确诊本病。原因是真菌不总是存在于患病动物送检物的培养物中,临床症状正常的犬约有40%之多均可发现真菌的存在。
进行血清学检查、琼脂凝胶双扩散及ELISA检测,结果阳性时可确诊本病。
X线检查除了做鼻腔背腹侧和口腔投影外,还应包括侧位和头颅投影检查,以便提供有关前额、前额窦、鼻腔和腭骨的情况。真菌性鼻炎的X线片特征为鼻梁图形消失,这是由于动物鼻甲骨受损,特别是鼻腔口侧部受到感染,使得X线的可透性提高而形成的,可看到一个混合图形。在鼻腔的后部,它可能还有一些小的透明斑点(图2.5)。前额窦的检查是最具参考价值的,其病症表现为前额骨过度增厚,鼻腔内呈现有透明斑点(图2.6)。
图2.4 曲霉菌感染的拉布拉多猎犬形成的鼻部溃疡和弯曲。
图2.5 曲霉菌感染的一只6岁罗德西亚脊背犬的鼻腔背腹侧和口腔拍摄的X线片。注意左侧鼻腔鼻甲骨的消失是严重鼻炎的表现(箭头所指)。
图2.6 与图2.5同一病例,曲霉菌感染罗德西亚脊背犬的前额窦中空轮廓投影,左侧前额窦的不透明度增加(箭头所指)。
图2.7 受曲霉菌感染的犬的鼻镜检查显示的真菌斑。
鼻镜检查常能显示出真菌斑,不出现反射光,以此可与干性鼻液相区别(图2.7)。可能观察到受损的鼻甲骨,活组织检查也可显示真菌的种类和成分。
治疗 单独口服咪唑或三唑类化合物或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多有效。要延长疾病的治疗疗程,动物常表现有厌食、肝中毒等副作用。单独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其治愈率大约为50%。
使用酮康唑5~10mg/kg体重,口服,连用6~8周;新药三唑类化合物,如伊曲康唑5~10mg/kg,口服会更有效且毒性很小。盐酸特比萘芬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丙烯胺真菌药,已经试用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进一步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前最成功的治疗是使用恩康唑(enilconazole,国外商品药名),10mg/kg体重,配成5%的溶液滴入鼻孔,经引流进入鼻腔和前额窦,每天2次,连用7~10天。这种治疗可避免进行鼻甲的全切除,并减少了全身性抗真菌药的长期使用,因为不是所有的患病动物都能够忍受。报道其治愈率在80%~90%。
预后 加强对患病动物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