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些易感品种对环境中的过敏原做出的Ⅰ型超敏反应。
病原学 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动物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对外界过敏原表现出相对敏感的疾病。目前对过敏原的传入途径存在争论,吸入和经皮吸收可能性比较大。
病理生理学 对于动物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人类可能与T淋巴细胞的增加,细胞介导免疫缺陷,过敏性格罕氏细胞,B细胞IgE的过度增殖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于成年犬(1~3岁),为周期性瘙痒。瘙痒表现为频繁剧烈,患病部位有面、伸肌与屈肌皮肤表面、腋窝、耳廓、腹股沟(图9.46)。
鉴别诊断 应与疥螨病,虱病,接触皮炎,食物过敏,跳蚤叮咬性过敏,圆线虫性皮炎,马拉色菌性皮炎,浅表脓皮病,干燥症相鉴别。
诊断 对于本病的诊断应建立在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并排除其他引起瘙痒的原因。对于过敏性皮炎,继发感染可以加重瘙痒症状并增加本病的复发几率,因此应注意可能的继发疾病,如外/中耳炎、浅表脓皮病、急性湿疹、角质层疾病、马拉色菌性皮炎、跳蚤叮咬过敏,在犬多伴发遗传性过敏性皮炎、四肢舔咬性皮炎、瘙痒性纤维结节,在犬跳蚤叮咬过敏中可以表现出来。
治疗 当无法避免接触到过敏原时,脱敏并延缓过敏周期是治疗的主要选择。脱敏应基于皮内试验或皮内过敏试验。这样可以起到60%~80%的犬有效地减少瘙痒感与对其他治疗的需求。若脱敏成功可以保持3~12个月。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与必须脂肪酸,外用止痒药,隔天口服糖皮质激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假如有可能),并同时治疗继发疾病。
图9.46 患先天性遗传性皮炎与浅表脓皮病的魏玛犬表现为脓肿、红斑、脱毛与表皮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