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极度兴奋、狂躁、流涎和意识丧失,最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在神经细胞胞浆内可见内基氏小体。
狂犬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世界重点流行地区仍在亚洲,以东南亚国家为主,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OIE将狂犬病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呈子弹状或试管状,为单股RNA病毒,外有囊膜,囊膜上的纤突为糖蛋白,对病毒感染和诱导中和抗体起重要作用,能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将狂犬病病毒分离为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交叉免疫保护力相同。狂犬病病毒在家兔、小白鼠、大白鼠等中枢神经细胞内生长繁殖,并在胞浆内形成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此种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为嗜酸性,用姬姆萨染成红色,大小约10~30 μm。包涵体内部有嗜碱性数目不定的小颗粒,又称体内体。
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 ℃ 30 min或100 ℃ 2 min均可被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在50%甘油缓冲溶液中或4 ℃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到1年。病毒对常用的消毒药物如酸、碱、福尔马林、石碳酸、新洁尔灭、升汞均敏感。可被1~2%肥皂水、75%酒精、0.01%碘液、乙醚、丙酮以及日光和紫外线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该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广泛,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对本病均易感。在自然界中最易感的动物是犬科动物(狗、狼、狐)和猫科动物,以及有些啮齿类动物和蝙蝠。
(二)传染源
患病犬和猫是主要传染源。带毒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近年国内报道,健康的家犬带毒率平均为14.9%。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储存宿主,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本病的危险疫源而长期存在。
(三)传播途径
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接触感染。此外狂犬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胎盘发生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发病率稍高,可能与犬的性活动周期以及温暖季节人畜移动频繁有关。本病散发,流行的连锁性特别明显,死亡率高达100%。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8周,最短8 d,长的可达数月或数年不等。犬、猫、羊和猪平均为20~60 d,牛、马30~90 d,人30~60 d。
(一)犬
一般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1.狂暴型
狂暴型分3期,即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1)前驱期。约为1~2 d。病犬精神沉郁,喜藏暗处,态度冷漠,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举动反常,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兴奋,有时望空扑咬。性情、食欲反常,异食,吞咽障碍。性欲亢进,唾液分泌增多,后躯软弱。
(2)兴奋期。约为2~4 d。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疲惫时卧地不起,兴奋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犬在野外游荡,到处咬伤人畜。有时还自咬四肢、尾及阴部,咬伤处发痒,常以舌舐之。随着病程发展,出现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吠,吠声嘶哑,夹尾,唾液增多,斜视。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
(3)麻痹期。约为1~2 d。病犬消瘦,张口垂舌,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行走摇晃,卧地不起。最终因呼吸中枢麻痹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2.麻痹型
麻痹型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很短或无。麻痹开始见于咬肌、咽肌,病犬表现吞咽困难,使主人疑为正在吞咽骨头,当试图加以帮助时常遭致咬伤。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行走困难,进而全身麻痹而死亡,病程一般为5~6 d。
(二)猫
猫一般表现为狂暴型,其症状与犬相似。前驱期通常不到1 d,其特点是低热和明显的行为改变。兴奋期通常持续1~4 d。在发作时攻击人、畜。病猫表现肌颤,瞳孔散大,流涎,背弓起,爪伸出,呈攻击状。麻痹期通常持续1~4 d,表现运动失调,后肢明显。头、颈部肌肉麻痹时,叫声嘶哑。随后惊厥、昏迷而死亡。约25%的病猫表现为麻痹型,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 d内死亡。
(三)牛、羊
牛、羊症状同犬,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末期常麻痹而死。
(四)猪
病猪兴奋不安,横冲直撞,叫声嘶哑,流涎,攻击人畜。在发作间歇期常钻入垫草中,稍有音响立即跃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常发生麻痹症状,约经2~4 d死亡。
四、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皮肤有咬伤或裂伤。胃空虚,有异物。胃黏膜肿胀、充血、出血、糜烂。肠道和呼吸道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脑软膜血管扩张充血,轻度水肿,脑灰质和白质小血管充血,并伴有点状出血。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炎病变,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包涵体。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本病常因潜伏期长,查不清咬伤史,症状又易与其他脑炎相混而误诊。如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各期病状,则结合病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因狂犬病患犬在潜伏期(出现症状前1~2周)已从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作出确诊,以便对被咬伤的人畜进行必要的处理。
(二)实验室诊断
1.脑组织印片检查
取患病动物海马角、小脑、延脑各小块组织,制成压印标本,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后滴加复红美蓝染色液数滴,经8~10 s,用水冲洗,干燥镜检。可看到神经细胞浆内的内基氏小体呈椭圆形,鲜红色,内有嗜碱性小颗粒(体内体)。神经细胞染成蓝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此法简单,快速,但阳性检出率为70%左右。
2.荧光抗体检查
取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制成触片或冰冻切片,也可刮取角膜细胞触片固定后,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可判为阳性。
3.动物接种试验
取患病动物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乳剂,离心沉淀加以抗生素处理。然后取上清液给家兔或小白鼠(30日龄内)作脑内或肌肉接种,若有狂犬病毒,家兔在注射后14~21 d麻痹死亡。小白鼠则经9~11 d死亡。死前1~2 d发生兴奋和麻痹症状。对死亡兔子和小白鼠作脑组织印片检查,看有无内基氏小体。
4.血清学检查
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
(三)鉴别诊断
狂犬病与破伤风都有创伤史、神经兴奋性增高,应注意区别。狂犬病多为狂暴型,对人畜有攻击性,异食,最后呼吸麻痹死亡,脑病理切片可见神经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咬伤史、伤人史连锁发生,病死率高。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引起,呈强直症状,青霉素治疗有效,病死率低。
有些伪狂犬病病犬易与本病混淆,应注意鉴别。伪狂犬病的后期麻痹症状不如狂犬病典型,一般无咬肌麻痹。伪狂犬病脑神经细胞浆内无内基氏小体。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犬狂犬病的控制,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平时加强对犬和猫的管理,同时取缔无主犬和游荡犬。在流行区对家犬和家猫及其他家畜作预防接种。我国犬用狂犬病疫苗有3种,即aG株原代仓鼠肾弱毒佐剂疫苗、羊脑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以及Flury病毒LEP株的BHK-21细胞培养弱毒疫苗。3种疫苗的免疫期均在1年以上。
(二)扑灭措施
预防动物及人类的狂犬病,重在对狂犬病畜的控制。发现病犬及病畜,应立即扑杀,尸体深埋或焚烧,严禁剥皮吃肉。根据动物实验报告,用有效消毒药物及时处理伤口可减少50%死亡率。所以局部伤口的处理极为重要。伤口处理时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再用75%酒精或2%~3%碘酒消毒;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如咬伤严重(如人头面、颈和手指等多处被咬伤),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低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可使潜伏期延长;要尽力争取在潜伏期内使被咬人畜产生自动免疫抗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七、公共卫生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人患狂犬病大多是狂犬病病犬或病猫咬伤所致。潜伏期较长,一般2~6个月,甚至几年或更长。发病开始时有焦躁不安的感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被咬伤部位发热,发痒,有蚁走感。随后出现兴奋症状,对声音、光线敏感,瞳孔散大,多泪,流涎,出汗。以后发生咽肌痉挛,呼吸吞咽困难,见水表现异常恐惧,俗称恐水症,多在3~4 d后发生麻痹死亡。由于本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脑、脊髓受到严重损害,一旦发病,即使有最好的医护,最后还是难免死亡。
人一旦被可疑动物咬或抓伤,应先用力挤压伤口直到有血液流出为止,然后用大量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或清水充分冲洗,再用75%酒精或2%~3%碘酊消毒,并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最好同时结合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
自测训练
1.狂犬病的临床发病特征。
2.狂犬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