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状态的观察
1. 食欲和饮欲 主要根据采食的数量、持续的时间、咀嚼的力量和速度等。在病理状态下,食欲和饮欲可能发生减少、废绝或亢进以及异嗜等变化。
(1)食欲减少、废绝:在排除不存在饲料品质不良、饲料或饲喂制度的突然改变、饲养环境的突然变换等条件后,可判为病态。原因首先是消化器官本身的疾病而引起,如口腔、牙齿的疾病,咽与食管的疾病,特别是胃肠疾病;其次见于热性疾病,另外还有营养不良衰竭等。
(2)饮欲改变:在排除气候和季节变化、饲料等因素外,饮欲增强可见于一切发热疾病、腹泻、剧烈呕吐、大量出汗、渗出性炎症及猪、鸡的食盐中毒等。饮欲减少可见于伴有意识昏迷的脑病及某些胃肠病。
(3)异嗜:是食欲扰乱的异常表现之一。病畜喜食除饲料成分以外的物质,常见于幼畜。异嗜多为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病的先兆。鸡的啄羽多是饲料中蛋白质及矿物质缺乏的表现。胃肠道寄生虫病如猪蛔虫,也可见有异嗜现象。
2. 采食和咀嚼 其病理情况为采食和咀嚼障碍,表现为采食不灵活,或不能用唇、舌采食;咀嚼时费力、困难或疼痛。病因如唇、舌及口腔黏膜的发炎或溃烂、舌的断裂、牙齿的磨灭不整与松动及下颌骨折等。破伤风因咬肌强直而牙关紧闭造成采食或咀嚼发生困难。
3. 吞咽 吞咽动作是动物的一种复杂生理性反射活动,由舌、咽、喉、食管及胃的贲门部协同动作完成。吞咽障碍表现为动物摇头、伸颈屡次企图试咽而中止或吞咽时引起咳嗽及伴有大量流涎,是咽炎的特征性症状。其他见于咽部异物或肿瘤等。
(二)口、咽与食道及嗉囊的检查
1. 口腔的检查 多采用视诊、触诊、嗅诊,必要时用开口器作辅助检查。注意观察流涎,气味,口唇,口黏膜的温度、湿度、颜色及完整性(损伤和疹疱),舌和牙齿等有无变化。
(1) 口腔外部的检查:
①唇部疹疱。见于口蹄疫等。
②流涎。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口炎、伴发吞咽困难的疾病、某些中毒病及神经系统的疾病。
③唇部的明显肿胀或坏死。见于口腔黏膜的深层炎症、饲料中毒等。
(2) 口腔内部的检查:
①气味。生理状态下,动物口腔内除在采食之后可有某种饲料的气味外,一般无特殊臭味。
②黏膜。采用视诊和触诊检查。注意以下几点:
a. 温度。用手指伸入口腔中感知,口腔温度与体温的诊断意义基本一致。仅口温高而体温不高,见于口腔黏膜的炎症。对于牛、猪及犬,应同时触诊鼻镜、鼻盘或鼻端的温度加以比较。
b.湿度。口腔过湿,可由唾液分泌增多或吞咽障碍而引起;口腔干燥,多见于发热性疾病、重剧胃肠疾病、脱水及阿托品中毒等。
c.颜色。健康家畜口腔黏膜呈粉红色而有光泽。除局部炎症引起的潮红外,口腔黏膜颜色变化与其他部位的可视黏膜颜色变化的意义相同。
d. 出血斑点。可见于出血性素质。舌下部的小出血点,常见于马传染性贫血。
e. 完整性。动物患口膜炎、水疱病、口蹄疫、痘疮、维生素C缺乏症及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常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③ 舌。用视诊和触诊检查。
a. 舌苔。是覆盖在舌体表面上的一层疏松或致密的沉淀物。舌苔薄且色淡表示病程短,病情轻;舌苔厚而色深,则标志病程长,病情较重。
b. 舌色。呈绛红(深红)色或紫色,提示循环高度障碍或机体缺氧;舌色青紫、舌软如绵,常提示疾病已到危期。
c. 舌硬化(木舌)。舌硬如木,体积增大,甚至可使之垂于口外,可见于放线菌病。
d. 舌麻痹。表现舌垂于口角外并失去活动能力,见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后期或饲料中毒。此时,常伴有咀嚼及吞咽障碍。
e. 舌体的咬伤。可因中枢机能扰乱而引起。马舌体的横断性裂创,多因衔勒所致。
f.动物舌面出现水疱、糜烂和溃疡。见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牛恶性卡他热、牛黏膜病等。
④牙齿。主要检查齿列是否整齐,有无松动、龋齿、过长齿、赘生齿、磨灭等情况。
2. 咽的检查 主要采用外部视诊和触诊。
(1)视诊:小动物及禽类,咽的内部视诊比较容易;大动物须借助于喉镜检查。咽部发炎时,动物头颈伸直、咽区肿胀、吞咽障碍。当怀疑有咽部异物阻塞或麻痹性疾病时,应检查咽内部。
(2)触诊:触诊大动物时,应站在颈侧,以两手同时由两侧耳根部向下逐渐滑行并随之轻轻按压以感知其周围组织状态,如出现有明显肿胀和热感并引起敏感反应(疼痛反应或咳嗽时),则多为急性炎症过程。
3. 食道检查 颈部食道可进行外部视诊、触诊及探诊,而胸部食道只能进行胃导管探诊或X线检查。
(1)视诊:当食道憩室,食道狭窄、扩张时,在动物采食过程中,可见颈部食道部出现界限明显的局限性膨隆。此时将食物向头部方向按摩、推送,可引起嗳气和呕吐动作,当食物被排出,膨隆即可消失。食道呈腊肠样肿大,主见于食道扩张。
(2)触诊:触诊食道时,检查者应站在动物的左颈侧,面向动物后方,左手放在右侧颈沟处固定颈部,用右手指端沿左侧颈沟直至胸腔入口,轻轻按压,以感知食道状态。注意是否有肿胀、异物、波动感及敏感反应等。
(3)食道(包括胃)的探诊: 目的在于根据探管深入的长度和动物的反应,确定食管阻塞、狭窄、憩室及炎症的发生部位。亦可借胃导管获取胃内容物进行实验室检查。
4. 禽类嗉囊检查 禽类嗉囊是食管在胸部入口前方的突出部分,并稍偏于右侧。鸡的嗉囊明显,鸭和鹅没有真正的嗉囊,仅是食管膨大部。其作用是积存、浸渍和软化饲料并随时将食物送入胃内。
(1)检查方法:主要用视诊和触诊。
(2)嗉囊的病理变化:有软嗉、硬嗉和悬嗉。
①软嗉。特征是膨大、触诊敏感并有波动,倒悬后排出的液体或半液状的内容物有特殊酸臭味,可见于鸡新城疫、有机磷中毒和嗉囊卡他。
②硬嗉。特征是坚硬或呈捏粉状,异物阻塞时可以触诊确定。
③悬嗉。特征是嗉囊极其扩大而悬垂,是嗉囊阻塞、发炎的综合症状。
(三)腹部及胃肠的检查
1. 腹壁检查 最常用的方法是视诊、触诊、听诊,必要时可进行腹腔穿刺等检查。
(1)腹壁视诊:除观察被毛、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表在病变外,应着重判断腹围的大小及外形轮廓的改变。
① 反刍动物腹围变化。腹围增大,左腹侧上方膨大,肷窝凸出,腹壁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见于急性瘤胃臌气。左腹侧下方膨大,肷窝消失,叩诊呈浊音,见于瘤胃积食。腹围缩小,主要见于长期饲喂不足、顽固性腹泻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右侧腹肋弓后下方,膨大,主要见于皱胃积食及瓣胃阻塞。腹部下方两侧膨大,触诊有波动感,叩诊呈水平浊音,见于腹水和腹膜炎。
②其他动物腹围变化。腹围增大,是胃肠内容物长期停滞及过度充满或腹腔积液的结果。亦见于大面积的腹下浮肿、腹壁疝、子宫蓄脓及膀胱内高度充满尿液等。腹围缩小,表示胃肠内容物显著减少,可见于剧烈、频繁的腹泻及消耗性疾病。局限性膨大,常见于腹壁疝。
(2)腹壁触诊:
①敏感性。可见动物表现回视、躲闪、反抗等动作,提示腹膜的炎症。
②波动感。冲击触诊,有击水音或感有回击波,见于腹腔积液。
③ 紧张性。增高可见于破伤风,有时也见于传染性脑脊髓炎及胃肠炎等;降低可见于腹泻、营养不良、热性病。
④温度、湿度的变化及其诊断意义。详见整体及一般检查部分。
2. 反刍动物胃肠的检查
(1)瘤胃的检查:在左侧腹壁上采用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进行检查,了解瘤胃收缩次数和强度及其内容物的性状和数量。必要时,可穿刺检查瘤胃液pH值、纤毛虫等。
①触诊。目的是判定瘤胃的运动机能和内容物的性状。方法是,将手掌摊平或握成拳头,用力紧紧贴放于左侧肷窝部,以克服瘤胃腹肌的张力,使检手密接于瘤胃壁,测定瘤胃的收缩次数和强度。正常时,瘤胃收缩次数为:牛1~3次/分钟、山羊1~2次/分钟、绵羊1.5~3次/分钟,以食后2小时最旺盛,食后4~6小时后逐渐减弱,饥饿时收缩次数减少。瘤胃臌气时,上部腹壁紧张而有弹性。前胃弛缓时,内容物柔软。瘤胃积食时,内容物坚硬。瘤胃黏膜有炎症时,触压瘤胃,病畜呈现躲避或抗拒触压等现象。瘤胃收缩次数减少,收缩力量减弱,收缩时间短促,表示其运动机能减退。瘤胃蠕动停止,触诊时完全感觉不到瘤胃的运动,为其运动机能高度紊乱的表现。瘤胃运动机能增强,见于急性瘤胃臌胀的初期、藜芦中毒和注射增强瘤胃运动机能的药物后。
②听诊。健康牛瘤胃收缩蠕动为1~3次/分钟,每分钟收缩蠕动波延长15~20秒,经短暂休止后再现第2次收缩蠕动。瘤胃听诊的临诊意义与瘤胃触诊的临诊意义相同。凡影响消化系统的局部性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瘤胃蠕动次数减少,甚至停止。当瘤胃弛缓持续多日时,可在上部听到流水音。在左侧腹部前下方(第11肋骨下方)听到与瘤胃蠕动不一致的流水音时,应考虑真胃变位。
③叩诊。健康牛瘤胃上部叩诊为鼓音,由肷窝向下逐渐变为半浊音,下部完全为浊音。
(2)网胃的检查:网胃位于腹腔的左前下方剑状软骨突起的后方,相当于第6~7肋骨间,前缘紧接膈肌而靠近心脏。
检查方法主要是用触诊和增加腹压的方法,检查网胃有无疼痛。也可使用金属异物探测仪,探查网胃内的金属异物。具体为:在左侧心区后方网胃区进行强力叩诊或用拳轻击;或采取蹲位,用一手握拳,自剑状软骨部向上强压触诊;或一人站在牛的左侧,另一人站在牛的右侧,两人各用一手在剑状软骨部互握,并向上抬举,同时各把另外一手放在牛的髻甲部,并向下压;或两人用一木棍(扁担),在剑状软骨部向上抬举,以实施对网胃的压迫。如病牛发生呻吟、表现不安、躲闪、反抗或企图卧下等行为时,表明网胃疼痛。
也可由较陡的坡面向下行走,当牛患创伤性网胃炎时,表现运动小心、步态紧张、四肢集于腹下、不愿前进,甚至呻吟、磨牙等。
(3)瓣胃的检查:在右侧第7~10肋骨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3 cm范围内的瓣胃区用拳叩击,或在第7~9肋间用伸直的手指指尖实施压迫,如出现疼痛反应,应考虑瓣胃秘结或创伤性炎症。
瓣胃听诊,正常时可听到微弱的沙沙声,常随瘤胃蠕动音之后出现,于采食后较明显。瓣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见于瓣胃秘结、严重的前胃疾病及热性疾病。若因瓣胃秘结而体积显著增大时,视诊可见瓣胃区膨隆,有时在靠近瓣胃区的肋弓下部,进行冲击式深触诊,可触及坚实的胃壁。
(4)真(皱)胃检查:牛的真胃位于右下腹部第9~11肋骨之间,沿肋弓区直接与腹壁接触。皱胃的检查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
①视诊。真胃严重阻塞、扩张时,可以看到右侧腹壁真胃区向外侧突出,左右腹壁显得很不对称。皱胃扭转时,可见右腹膨大或肋弓突起;皱胃左方变位时,可见左侧肋弓突起,而右侧原皱胃区则变得扁平。
②触诊。沿肋骨弓后下方或与膝关节水平仔细触诊,如病畜表现回顾、躲闪、呻吟、后肢踢腹,则为真胃区敏感的标志。触诊真胃区有坚实感或坚硬,呈长圆形面袋状,伴有疼痛反应,则为真胃阻塞的特征。冲击触诊有波动感,并能听到击水音,提示皱胃扭转或幽门阻塞、十二指肠阻塞。
③叩诊。真胃出现鼓音,为真胃扩张之征。有时也可以在左侧沿左髋结节与同侧肘突假设连线上进行叩诊,如在左侧肋骨弓区用叩诊和听诊相结合的方法,听到钢管音,则多为真胃左方移位。必要时可穿刺取内容物进行检查。
④听诊。真胃蠕动音增强,见于真胃炎。蠕动音稀少、微弱,则表示胃内容物干涸或机能减弱,见于真胃阻塞。金属音调的蠕动音见于真胃变位。
(5)肠管检查:主要使用听诊和直肠检查。健康反刍动物在腹部右侧后部听诊,可听到稀而弱的肠蠕动音。小肠蠕动音类似于含漱音、流水音;大肠蠕动音类似雷鸣音或远炮音。
①肠音增强。听诊肠音高朗,连绵不断,见于急性肠炎、肠痉挛和服用泻剂等。
②肠音减弱。听诊肠音短而弱,次数稀少,见于一切热性病及消化机能障碍。
③肠音消失。听诊肠音完全停止,为肠管麻痹的表现,见于肠套叠及肠便秘等。
(6)牛的直肠检查:以手伸入直肠并经肠壁而间接地对盆腔器官及后部腹腔器官进行检查的方法,称为直肠检查法。用于发情鉴定、妊娠诊断以及疝痛、母畜生殖器官及泌尿器官疾病的诊断。检查时应注意肠内容物的多少、硬度,脏器的形状、位置及有无损伤等。
①检查方法。可用手或鼻钳钳住鼻中隔或手握鼻环绳,必要时用绳套住后肢进行保定。
牛直肠内较滑润,一般不须灌肠,如肠内有积粪时,应先掏出。手伸入直肠后,以水平方向渐次前进,将手进入结肠的最后段“S”状弯曲部,此部移动性较大,故手可以自由活动,然后按顺序检查之。
②检查顺序。肛门→直肠→骨盆→耻骨前缘→膀胱→子宫→卵巢→瘤胃→盲肠→结肠袢→左肾→输尿管→腹主动脉→子宫中动脉→骨盆部尿道。
③临诊意义。
a.膀胱积尿时,膀胱异常膨大;膀胱炎时,则触之敏感,膀胱壁增厚。
b.触摸瘤胃时感到腹内压异常增高,瘤胃上后盲囊抵至骨盆入口处,甚至进入骨盆腔内,多为瘤胃膨胀或积食。
c.触结肠袢呈异常充满而有硬块感时,多为肠阻塞。若有异常硬实肠段,触之敏感,并有部分肠管呈臌气者,则多为肠套叠或肠变位。
d. 右侧腹腔触之异常空虚,多为真胃左侧变位。
e. 当真胃幽门部阻塞或真胃扭转继发真胃扩张,或瓣胃阻塞抵至肋弓后缘时,有时于骨盆腔入口的前下方,可摸到其后缘。
f.触摸肾脏敏感、增大、肾分叶结构不清楚,多提示为肾炎。肾盂胀大,一侧或两侧输尿管变粗,多为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炎。
g. 母畜可触诊子宫及卵巢的大小、性状和形态的变化,如卵巢囊肿、永久性黄体、子宫蓄脓等;公畜触诊副性腺及骨盆部尿路的变化,如前列腺肿大等。
3. 猪胃肠的检查
(1)猪胃的检查:其容积较大,其大弯可达剑状软骨后方的腹底壁。当胃扩张、胃臌气时,胃可伸展到剑状软骨及脐部之间的中点,视诊可见左腹部膨大,取犬坐姿势,呼吸急促,呻吟,两前肢频频交换,触压胃部可引起呕吐。吞食了刺激性食物及猪瘟、副伤寒等时,触压胃部可引起呕吐。胃炎或胃食滞时,在左侧季肋下胃区触诊,可呈疼痛反应或呕吐。
(2)猪肠管的检查:体瘦而腹壁薄的猪,腹部触诊可感知肠内容物性状。当结肠套叠或肠便秘时,可感知坚硬的粪串或呈块、盘状,同时伴有疼痛反应。听诊肠音高朗、连绵,可见于各种类型肠炎及伴发肠炎的传染病。肠音低沉、微弱或消失,见于肠便秘。视诊脐部有时可发现圆形囊状肿物,触之柔软或有波动,听诊可有肠音,多为脐疝。
肠便秘病猪表现为频频出现排粪姿势,初期排干小粪球,以后排粪停止;听诊肠音微弱,有时听到金属性肠音;腹部触诊显示不安,小型瘦弱猪可摸到形如串珠的干粪球。
4. 小动物胃肠管的检查
(1)小动物胃检查:主要采用视诊、触诊、叩诊、探诊等方法进行检查(主要是犬和猫)。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胃镜、胃液、X线等检查。
①在胃扭转、胃扩张、胃肿瘤等疾病时,可见到腹围扩大。
②通常用双手拇指以腰部作支点,其余四指伸直置于两侧腹壁,缓慢用力触诊感觉腹壁及胃肠的状态。也可将两手置于两侧肋骨弓的后方,逐渐向后上方移动,让内脏器官滑过指端,以行触诊。
③一般取仰卧姿势进行叩诊。当空腹叩诊时,从剑状软骨后直到脐部呈鼓音;采食后则呈浊音。在食滞性胃扩张时,浊音区扩大;气胀性胃扩张时,出现大面积鼓音区。胃扭转时,腹部膨胀,叩诊呈鼓音或金属音。
④经鼻腔或口腔将胃导管插入食管和胃进行探诊。当气胀性胃扩张时,会从胃导管内排出较多的酸臭气体。在胃扭转时,插入的胃导管停顿于贲门附近,或者当用力而能推进胃内时,则有带臭味的气体和带血的液体从管内逸出。胃探诊时一定要保证兽医和动物的安全,必要时实施麻醉。
(2)小动物肠管的检查:
①视诊。置小动物于桌子上,从后方观察腹部的轮廓、大小及形状。肠臌气、粪便淤积或便秘时腹围膨大。结肠便秘时,于髂骨结节和季肋部之间出现局限性隆起。肠胃炎、高热性疾病时,营养明显不良,可见腹围极度缩小,肛门及后躯污秽不洁,且有恶臭。剧烈腹痛时呈“祈祷”姿势。
②触诊。原地站立或横卧或提举前肢,主人保定好犬、猫头部。检查者面对胃部将两手拇指置于腰部为支点,其余四指伸直于腹壁两侧,缓慢用力压迫,直至两手指端互相接触为止,以感觉腹壁、肠管及可触及的内脏器官的状态。如果将患病犬、猫的前后躯轮流高举,几乎可以触知全部腹腔的脏器。肠胃炎时,有压痛。肠秘结时,在脊柱之下和骨盆入口处之前可以摸到坚硬的香肠状粪条或粪块。肠套叠时,可在右下腹摸到坚实而有弹性的、弯曲的、移动自如的圆柱形的肠管。肠绞窄,尤其与腹腔带蒂的肿瘤相缠结时,可摸到肿瘤及紧张的肿瘤蒂基部。肠扭转时,可发现局部的触痛和臌气的肠管。腹腔积液时,用手掌紧贴一侧腹壁,另一手的手掌或手指从对侧腹壁压迫或轻轻冲击,贴于腹壁的手掌会感到波动,同时可听到水的振荡音。
③听诊。健康小动物的肠音如哔啵音或捻发音。肠音增强,见于急性肠卡他、胃肠炎的初期以及化学药物刺激等。肠音减弱,见于重度胃肠炎后期、肠便秘。肠音消失,见于肠麻痹、肠便秘及肠变位的后期。肠音不整,见于慢性胃肠卡他和大肠便秘的初期。金属音,见于肠臌气。
④直肠检查。戴上润滑好的手套后,检指轻轻地伸入直肠,依次感觉到肛门紧张度、肠壁硬度和润滑度、直肠内容物物理状态、骨盆和荐骨的轮廓、尿道和动脉、膀胱颈、雄性动物的前列腺和雌性动物的阴道等。
附:胃导管技术及其应用
1. 胃导管使用方法 选择适当长度、外径和硬度的胃导管。
动物保定确实,使用前将胃导管消毒软化(冬季寒冷时)、适当涂布润滑剂。使用时可经口腔或鼻孔插入胃导管至咽喉部,适当抽插刺激动物产生吞咽动作时,适时将胃导管插进食道内并继续深插到颈部下1/3处。确定胃导管准确无误地插入食道后,方可实施食道探诊或其他临诊操作。操作完毕后,折叠胃导管末端或堵塞胃导管口或压扁导管末端,缓缓抽出胃导管。然后将胃导管清洗、消毒,备用。
2. 胃导管技术的应用 除探诊(见上)外,胃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导胃、洗胃与投药。
(1)导胃:即通过虹吸原理清除胃内过多的内容物,排出胃内的有毒物质,临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臌气、扩张、积食及饲料或药物中毒等;或吸取胃液供实验室检查等。
(2)洗胃:一般用温水,低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等经胃导管灌入胃内,再将其与胃内容物的混合物经胃导管导出,其目的是清除胃内可能的有害物质。
小动物的胃导管插入胃内后,在胃导管的外端口连接装有灌洗液的注射器,向胃内注相当量的灌洗液后,再用注射器抽取出胃内容物,反复灌洗,直至洗出的液体与灌洗液的颜色相同为止。洗胃完毕后,反折胃导管,缓慢拔出。
(3)投药:在药物剂量太大、用药的作用部位在胃肠道、不适宜用其他方法投药、药物剂型为口服剂且药物气味不能被动物接受、动物饮食废绝或吞咽困难的情况下应用。
(四)排粪动作及粪便的感官检查
1. 排粪动作的检查 在正常状态下,牛、羊排粪时,背腰稍拱起,后肢稍开张并略向前伸;犬排粪采取近于坐下的下蹲姿势。健康动物每天排粪次数和排粪量为:牛10~18次、25~35 kg,羊3~8次、1~3 kg,猪2~5次、1~3 kg,犬1~3次、0.3~0.8 kg。异常排粪动作有以下几种。
(1)腹泻:患畜排粪次数增多,排粪量增加,同时粪便不成形,质地改变,如不断排出粥样、液状或水样稀粪,并带有黏液,有时还带有脓液和血液。
(2)排粪失禁:患畜未取排粪姿势而不自主地排出粪便,主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或麻痹所致。见于荐部脊髓损伤和炎症,也见于大脑的疾病。
(3)便秘:临诊上亦称排粪迟缓,患畜表现排粪次数减少、排粪费力、排粪量少,粪便质地干硬而色暗,呈小球状,常被覆黏液。
(4)排粪痛苦:患畜排粪时,表现疼痛不安、惊恐、呻吟,拱腰努责。见于腹膜炎、直肠损伤、胃肠炎、创伤性网胃炎、尖锐异物、无肛和肛门堵塞等。
(5)里急后重:患畜频取排粪姿势,并强力努责,无粪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或黏液。见于直肠炎及肛门括约肌疼痛性痉挛、犬肛门腺炎。
2. 粪便的感官检查
腹泻时,粪便稀薄,呈稀粥状,甚至呈水样。便秘时,粪便干硬而色暗;病程较长的便秘,粪便可呈算盘珠状。前部肠管或胃出血时,粪便呈褐色或黑色(沥青样便);后部肠管出血时,常见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而呈红色;阻塞性黄疸时,粪为淡黏土色(灰白色);犊牛白痢及仔猪白痢时,粪呈白色糨糊状。健康草食动物的粪便一般无恶臭气味,猪、犬和猫的粪便较臭。当肠内容物发酵过程占优势时,粪便呈现酸臭味。当肠内容物腐败过程占优势时,粪便呈现腐败臭味。在黏液膜性肠炎、急性结肠炎、犊牛白痢、仔猪白痢时,粪便呈现腥臭味。健康动物的粪便表面有薄层的黏液,使粪便表面具有特别的光泽。病理情况下,粪便中常见的混杂物有:黏液量增多,黏液膜,假膜,血液,脓液,其他异物或寄生虫等。
(五)肝、脾的检查
1. 肝脏的检查 常用触诊和叩诊法,必要时,可进行肝脏穿刺做活组织检查和肝功能检查。中、小动物还可进行超声检查。
(1)正常位置:正常状态下,叩诊和触诊均不易检查,只有当肝脏有明显肿大时,才具有诊断价值。触诊右侧季肋下部肝区,以手掌平放进行冲击性压迫,如动物表现敏感反应(躲闪、回视、反抗等)时,可提示肝区敏感与实质性肝炎。
(2)肝脏检查的临诊意义:触诊发现肝脏肿大、变厚、变硬,疼痛明显;叩诊肝脏浊音区扩大,见于肝炎、肝硬变、肝中毒性营养不良、肝脓肿或肝片吸虫病。牛肝脏高度肿大时,外部触诊可感到硬固物,并随呼吸而前后移动。
2. 脾脏的检查 常用触诊和叩诊。必要时,还可进行脾脏穿刺、采取脾液进行实验室检查。
(1)牛:正常时,叩诊不能获得牛脾脏的浊音区。当牛患脾炎、炭疽、牛恶性卡他热、牛血孢子虫病时,脾脏肿大,可在肺后界与瘤胃之间,叩诊出一狭长的浊音区;同时在叩击时,病牛常呈现疼痛反应。
(2)犬:位于左季肋部。在临诊上主要采用外部触诊。使犬右侧卧,左手托右腹部,右手在左肋下向深部压迫,借以触知脾脏的大小、形状、硬度和疼痛反应。犬的脾脏肿大,见于白血病、脾脏淀粉样变性、急性脾炎或慢性脾炎、炭疽、吉氏巴贝斯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