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犬、狼、狐的小肠,幼虫寄生在人及牛、羊、猪的肝、肺等脏器内。
(一)病原及其生活史
棘球蚴呈囊泡状,小的如豌豆,大的如小儿头,囊内有无色透明的液体。囊壁分2层,外层为角质层,有保护作用;内层为生发层,在该层上可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上生成许多头节。生发囊和头节脱落后,沉在囊液里,呈细沙状,故称“棘球沙”或“包囊沙”。有时囊内还可生成子囊(或向囊外生成外生性子囊),子囊内还可生成孙囊。但有的棘球蚴不形成头节,无头节的囊泡称为“不育囊”。不育囊也能长得很大,它的出现与中间宿主的种类有很大关系,据统计,猪约有20%的不育囊。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等食肉动物的小肠,虫长2~7 mm,最后是孕节片,占全虫长的一半。子宫内充满虫卵500~800个,虫卵近球形,乳白色,内含六钩蚴。孕节随粪排出体外,虫卵破裂散出,污染饲料、饮水等。中间宿主(猪、人等)食后,六钩蚴在肠内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肝、肺等组织中发育为棘球蚴。终末宿主(犬等)吞食含棘球蚴的肝等经胃入肠,消化液溶解囊壁,原头蚴经7周发育为成虫。人误食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后,可患严重的棘球蚴病。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可生长发育达10~30年之久。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初期一般不显症状。寄生在肺时,发生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及肺浊音区逐渐扩大等症状。寄生在肝时,最后多呈营养衰竭和极度虚弱。
病理变化常见于肝,少见于肺和脾。剖检可见肝、肺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找到棘球蚴,囊泡周围的实质萎缩。也可偶然观察到一些缺乏囊液的囊泡残迹,或干酪变性和钙化的棘球蚴及化脓病灶。
(三)诊断
主要是尸体剖检,或用皮内变态反应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特异性。
(四)防治
1. 预防 ① 养猪场严禁饲养犬科动物。②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工作,对有病脏器必须销毁,严禁作犬食。③猪要圈养,保持畜舍、饲料和饮水卫生,防止犬粪污染。④人与犬等动物接触或加工狼、狐狸等毛皮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严防人体感染
2. 治疗 ①吡喹酮50 mg/kg体重,日服1次,连用5天。以1:5(1份吡喹酮:5份灭菌植物油)制成混悬液,颈部或臀部一次深部肌肉注射,连用2天。②丙硫咪唑(抗蠕敏)60~65 mg/kg体重,以灭菌豆油配成6%悬液多点肌肉注射,或以90 mg/kg体重1次口服,隔2日再服,共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