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危险性大、死亡率高、难以治疗的人畜共患病。该病的特征为病犬表现狂躁不安,意识障碍,攻击人畜,最后麻痹死亡。

(一)流行病

该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广,人和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感染,在养犬(尤其是散养)比较多的地区常有发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患病动物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咬伤后带毒唾液进入创内而感染,也有非咬伤而发病的,接触病畜的唾液,也有感染的可能。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差异很大,典型病例的潜伏期2~8周,有时可达1年或数年。典型症状分为3期。

1. 前驱期 表现精神沉郁,喜藏暗处,意识不清,食欲异常,有异嗜现象,易受刺激而兴奋。不久发生吞咽困难,唾液增多。

2. 兴奋期 经1~2天进入兴奋期。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畜,离家出走,肌肉痉挛,尾下垂,并夹于两后肢之间,咽喉麻痹,叫声嘶哑,流涎,有恐水表现,兴奋与沉郁交替进行。

3. 麻痹期 经2~3天后进入麻痹期,病犬高度沉郁,出现明显的麻痹症状,进一步消瘦,出现行走困难,走路摇晃,低头、垂舌、流涎,最后卧地不起,全身衰竭及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1~2天。

非典型病例可见短暂的或完全见不到兴奋期,可由前驱期直接进入麻痹期,整个病程1周左右,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三)病理变化

口腔黏膜、咽喉黏膜充血或糜烂,胃肠内空虚或有异物,黏膜充血、出血,内脏充血,实质变性,脑及脑膜肿胀、充血、出血。组织学检查较为特征,常在大脑海马角及小脑和延脑的神经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可见明显的嗜碱性颗粒。

(四)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结合病史(咬伤史)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可取病犬脑组织制成病理切片,用电镜检查或做血清学试验。

(五)防控

1. 加强犬类日常饲养管理 教育群众,宠物犬应圈养或拴养,不要散养。

2. 做好狂犬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对3月龄以上犬用狂犬病疫苗进行首免,12月龄时进行第2次免疫,以后每隔12个月加强免疫1次。

3. 扑杀病犬 一旦发现狂犬病病犬及时予以扑杀,并作焚烧或深埋处理。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