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神经调节障碍、反射兴奋性增高,以及发病动物表现狂躁不安、意识紊乱为特征,最终发生麻痹而死亡。
1.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有囊膜和膜粒。为单股RNA病毒。病毒可被各种理化因素灭活,56℃ 15~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但在冷冻状态下可长期保存。有5种病毒蛋白,4个血清型。狂犬病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70%酒精、0.01%碘液、丙酮、乙醚等能使之灭活。
2.流行病学
以犬类易感性最高,牛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及潜伏期带毒动物,野生的犬科动物(如野犬、狼、狐等)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自然保毒宿主。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出病毒,以咬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经呼吸道和口腔途径感染也已得到证实。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春末夏初多见。
3.临床症状
潜伏期30~90d。
病初精神沉郁,反刍减少,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前肢搔地,出现兴奋性和攻击性动作,试图挣脱绳索,冲撞墙壁,跃踏饲槽,磨牙流涎,性欲亢进。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病牛兴奋发作后,往往有短暂停歇,稍后再次发作,逐渐出现麻痹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伸颈、臌气、里急后重等,最终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4.病理变化
尸体常无特异性变化,病尸消瘦,一般有咬伤、裂伤,口腔黏膜、咽喉黏膜充血、糜烂。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6.治疗
当人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时,应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溶液等消毒剂处理,并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有条件时可用狂犬病免疫血清进行预防注射。
7.预防
扑杀野犬、病犬及拒不免疫的犬只,加强犬类管理,养犬必须登记注册,并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牛只以及其他动物用狂犬病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加强口岸检疫,检出阳性动物就地扑杀销毁。进口犬类必须有狂犬病的免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