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注射技术
    来源:辈宠网

注射法是防治畜禽疾病时常用的给药方法。利用注射法可将药物直接注入动物体内,从而避免胃内容物的影响,迅速发挥药效。与其他投药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用药准确、疗效迅速、节省药物等特点,因而在兽医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临床上最常用的注射方法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皮内、胸腔、腹腔、气管、瓣胃、乳房、眼球结膜等部位进行注射。选择用什么方法进行注射,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数量以及病畜的具体情况而定。

注射时需要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兽用注射器有玻璃制和金属制,按其容量分为5 ml、10ml、20ml、50ml、100ml等规格,针头则根据其内径大小及长短又分不同型号。通常按动物种类、不同注射方法和药量来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使用前,应严格检查注射器有否破损,针管与针芯是否合适,金属注射器的橡皮垫是否好用、松紧度的调节是否适宜,针头是否锐利、通畅,针头与针管的结合是否严密。所有注射用具(金属及玻璃制者)使用前必须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

抽取药液前应先检查药品的质量,检查注射液有无混浊、沉淀、变质、过期;同时注入两种以上药液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抽完药液后,要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注射部位应先进行剪毛、消毒(通常使用5%碘酊或75%酒精),注射后也要对局部进行同样的消毒处理,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

一、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射于皮肤的表皮与真皮之间。与其他注射方法相比,其药量注入少,一般仅在皮内注射药液或菌(疫)苗0.1~0.5ml,因此一般不用作治疗,主要适用于预防接种、药物过敏试验及某些变态反应的诊断(如牛结核、副结核、马鼻疽)等。

(一)部位

通常猪在耳根部,马在颈侧中部,牛在颈侧中部或尾根部,鸡在肉髯部位的皮肤。

(二)方法

按常规局部剪毛、消毒,排尽注射器内空气,以左手拇指、食指将皮肤捏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缓缓地注入药液。药液注入皮内的标志是,在推进药液时,感觉到阻力很大且注入药液后局部呈现一个丘疹状隆起,如误入皮下则无此现象。注射完毕,拔出针头,术部轻轻消毒,但应避免压挤局部。

(三)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要认真判断,准确无误,进针不可过深,以免刺入皮下,影响诊断与预防接种的效果。拔出针头后注射部位不可用棉球按压揉擦。

二、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系将药物注射于皮下结缔组织内,经毛细血管、淋巴管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一种注射方法。皮下注射法适合于各种刺激性较小的注射药液及菌(疫)苗、血清等的注射。

(一)部位

选择皮肤较薄而皮下疏松的部位,猪通常在耳根或股内侧,牛在颈侧或肩角后方的胸侧,马、骡在颈侧,羊、犬、猫在颈侧、背侧或股内侧,禽类在翼下。

(二)方法

动物保定好,局部剪毛、消毒后,术者用左手的拇指与中指捏起皮肤,食指压皱褶的顶点,使其呈陷窝。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迅速刺入陷窝处皮下约2cm。此时,感觉针头无抵抗,可自由摆动。左手按住针头结合部,右手抽动注射器活塞未见回血时,可推动活塞注入药液。如果需要注入的药量较多时,要分点注射,不能在一个注射点注入过多的药液。注射完毕,以酒精棉压迫针孔,拔出注射针头,最后用5%的碘酊消毒。

(三)特点

皮下注射的药液,可由皮下结缔组织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吸收而进入血液。

药物的吸收比经口给药和直肠给药快,药效确实。

与血管内注射比较,没有危险性,操作容易,大量药液也可注射,而且药效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皮下注射时,根据药物的种类,有时可引起注射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皮下有脂肪层,吸收较慢,一般经5~10min才能呈现药效。

(四)注意事项

刺激性强的药品不能做皮下注射,特别是对局部刺激较强的钙制剂、砷制剂、水合氯醛及高渗溶液等,易诱发炎症,甚至组织坏死。大量注射补液时,需将药液加温后分点注射。注射后应轻轻按摩或进行温敷,以促进吸收。长期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建立轮流交替注射计划,达到在有限的注射部位吸收最大药量的效果。

三、肌内注射法

凡肌肉丰满的部位,均可进行肌内注射。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注入药液吸收迅速,所以大多数注射用针剂,一些刺激性较强、较难吸收的药剂(如乳剂、油剂等)和许多疫苗,均可进行肌内注射。

(一)部位

选择动物肌肉发达、厚实,并且可以避开大血管及神经干的部位。大动物及羊,多在颈侧、臀部,犬在臀部、背部肌肉,猫常在腰肌、股四头肌以及臀部肌群注射,其中以股四头肌最常用;禽类在胸肌或大腿部肌内注射。

(二)方法

注射部位剪毛消毒后,对大家畜,先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针头基部,中指标定刺入深度,用腕力将针头垂直皮肤迅速刺入肌内2~3cm。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与针头连接并回抽活塞,以检查有无回血。如果判定刺入正确,随即推动活塞,注入药液。而对中小动物,则不必先刺针头,可直接手持连接有针头的注射器进行注射。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5%碘酊消毒。

(三)特点

肌内注射由于吸收缓慢,能长时间保持药效、维持血药浓度。

肌肉比皮肤感觉迟钝,因此注射具有刺激性的药物,不会引起剧烈疼痛。

由于动物的骚动或操作不熟练,注射针头或注射器(玻璃或塑料注射器)的接合头易折断。

(四)注意事项

针体刺入深度,一般只刺入2/3,切勿把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根部衔接处折断。强刺激性药物如水合氯醛、钙制剂、浓盐水等,不能肌内注射。注射针头如接触神经时,则动物感觉疼痛不安,此时应变换针头方向,再注射药液。

万一针体折断,保持局部和肢体不动,迅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拔出。如不能拔出时,先将病畜保定好,防止骚动,局部麻醉后迅速切开注射部位,用小镊子、持针钳或止血钳拔出折断的针体。

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动物,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两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必要时在不同部位注射。根据药液的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适当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有针眼的部位注射。瘀血及血肿部位不宜进行注射。

四、静脉注射法

静脉注射法系将药液直接注入静脉内,随着血液很快分布到全身,不会受消化道及其他脏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或失去作用,药效迅速,作用强,注射部位疼痛反应较轻,但其代谢也快。该法适用于大量的补液、输血和对局部刺激性大的药液(如水合氯醛、氯化钙)以及急需奏效的药物(如急救强心药等)。

(一)猪的静脉注射

猪常采用耳静脉或前腔静脉进行注射。

1. 耳静脉注射法

(1)部位 猪耳背侧静脉。

(2)方法 将猪站立或侧卧保定,耳静脉局部消炎。助手用手指按压耳根部静脉管处或用胶带在耳根部扎紧,使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管充盈、怒张。术者用左手把持猪耳,将其托平并使注射部位稍有隆起,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沿静脉管方向使针头与皮肤呈30°~45°,刺入皮肤和血管内,轻轻回抽活塞如可见回血即为已刺入血管,然后将针管放平并沿血管稍向前刺入。此时,可以撤去压迫脉管的手指或解除结扎的胶带。术者用左手拇指压住注射针头,右手徐徐推进药液,直至药液注完。如果大量输液时,可用输液器、输液瓶替代注射器,操作方法相同。注药完毕,左手拿酒精棉紧压针孔,迅速拔出针头。为了防止血肿,继续紧压局部片刻,最后5%的碘酊消毒。

2. 前腔静脉注射法

(1)部位 前腔静脉为左、右两侧的颈静脉与腋静脉至第一对肋骨间的胸腔入口处于气管腹侧面汇合而成。注射部位在第一肋骨与胸骨柄结合处的正前方,由于左侧靠近膈神经,易损伤,故多于右侧进行注射。针头刺入方向呈近似垂直并稍向中央及胸腔方向,刺入深度依据猪体大小而定,一般为2~6cm。用于大量输液或采血。

(2)方法 对猪采取站立保定或侧卧保定。站立保定时,在右侧耳根至胸骨柄的连线上,距胸骨端1~3cm处刺入针头,进针时稍微斜向中央并刺向第一肋骨间胸腔入口处,边刺边回抽活塞观察是否有回血,如果见到有回血,表明针头已刺入前腔静脉,可注入药液。猪取仰卧保定时,固定好其前肢及头部;局部消毒后,术者持连有针头的注射器,由右侧沿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部前侧方的凹陷处刺入,并且稍微斜刺向中央及胸腔方向,一边刺入一边回抽,当见到回血后即表明针头已刺入,即可徐徐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局部消毒。

(二)牛、羊的静脉注射

1.部位 牛多在颈静脉注射,偶尔也可利用耳静脉注射。

2. 方法

(1)颈静脉注射 保定动物,使其头部稍向前伸,术部进行剪毛、消毒。术者用左手压迫颈静脉的近心端(靠近胸腔入门处),或者用绳索勒紧颈下部,使静脉回流受阻而怒张。确定好注射部位后,右手持针头用力迅速地垂直刺入皮肤(因牛的皮肤很厚,不易穿透,最好借助腕力刺入方可成功)及血管,若见到有血液流出,表明已将针头刺入颈静脉中,再沿颈静脉走向稍微向前送入,固定好针头后,连接注射器或输液瓶的胶管,即可注入药液。

(2)尾静脉注射 可在近尾根的腹中线处进针,准确部位应根据动物大小不同而变化,一般距肛门10~20cm。注射时,术者必须举起牛尾巴,使它与背中线垂直,另一只手持注射器在尾腹侧中线,垂直于尾纵轴进针至针头稍微触及尾骨。然后试着抽吸,若有回血,即可注射药液或采血。如果无回血,可将针稍微退出1~5mm,并再次用上述方法鉴别是否刺入。奶牛的尾静脉穿刺适用于小剂量的给药和采血,可代替颈静脉穿刺法,而且尾部抽血可减轻患牛的紧张程度,避免牛吼叫和过度保定,操作简便快捷。

羊的静脉注射法多用颈静脉注射,其操作方法参照马的静脉注射。

(三)马的静脉注射法

1. 部位 常在马的颈静脉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特殊情况可在胸外静脉进行。

2. 方法 马多在柱栏内采取站立保定,可将其头部拉紧前冲并稍偏向对侧,术部剪毛、消毒。术者用左手拇指在颈静脉的近心端(靠近胸腔气口处)压迫静脉管,使其充盈、怒张。右手持注射针头,使其与皮肤呈45°,迅速刺入皮肤及血管内,如见回血,表明针头已准确刺入脉管;如果未见回血,可稍微前后移动针头,使其进入血管。针头刺入血管后,将针头后端靠近皮肤,并近似平行地将针头在血管内前送1~2cm。然后,术者的左手可松开颈静脉,将注射器或输液管与针头相连接,并用夹子将其固定于皮肤上,就可以徐徐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以酒精棉球压迫注射局部并拔出针头,再用5%的碘酊局部消毒。

(四)犬的静脉注射法

1.部位 犬多在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或前臂皮下静脉(又称桡静脉)进行注射,特殊情况下(犬的血液循环障碍,较小的静脉不易找到),也可在颈静脉注射。

2. 方法 采用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注射时,助手将犬侧卧保定,固定好头部。在后肢胫部下1/3的外侧浅表皮下找到该静脉,局部剪毛、消毒。用胶管结扎后肢股部或由助手用手紧握,此时静脉血回流受阻而使静脉管充盈、怒张,术者左手捏在要注射部位的上方,右手持5号半注射针头沿静脉走向刺入皮下及血管,若有回血,证明已刺入静脉,此时可将针头顺血管腔再刺入少许,解开结扎带或助手松开手,术者用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徐徐将药液注入。

采用前臂皮下静脉注射时,对犬的保定及注射方法与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相同,而且位于前肢内侧面皮下的静脉比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更粗更易固定,因此在犬的一般注射或取血时,更常采用该静脉。

(五)猫的静脉注射法

1. 部位 常选择前肢腕关节下掌中部内侧的头静脉或后肢股内侧皮下的隐静脉。

2. 方法 采用前肢内侧面头静脉注射时,将猫侧卧或伏卧保定,固定好头部,局部剪毛、消毒。助手用橡胶带扎紧或用手握紧前肢上部,使头静脉充盈怒张;术者用右手持注射针头顺静脉刺入皮下,再与血管平行刺入静脉,此时针头若有回血,助手松开手或解开橡胶带。术者将针头沿血管腔稍微前送,固定好针头,进行注射。

猫的后肢股内侧皮下隐静脉注射方法与犬相同。

另外,猫静脉点滴时,以40滴/min之内为宜,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而引起不适,如呕吐等。

(六)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

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所有注射用具、注射部位都要严格消毒。动物确实保定,看准静脉并明确注射部位后再扎入针头,避免多次扎针而引起血肿。注入药液前应该排净注射器或输液器管中的气泡,严防将气泡注入静脉。对所要注射的药品质量(如有无杂质、沉淀等)应严格检查,不同药液混合使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液要严防漏出血管外,油类制剂禁止进行静脉注射。

给动物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大家畜以30 ~60ml/min为宜,犬、猫等小动物以25 ~40滴/min为宜。药液在注入前应加温使其接近动物体温。

静脉注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动物的表现,如动物有不安、出汗、呼吸困难、肌肉战栗等症状时,应该立即停止注射,待查明原因后再行处置。要随时观察药液的注入情况,一旦出现液体输入突然过慢或停止,或者注射局部明显肿胀以及针头滑出血管时,应该立即检查,进行调整,直至恢复正常。

(七)药液外漏的处理

静脉内注射时,常由于未刺入血管或刺入后因病畜骚动而针头移位脱出血管外,致使药液漏于皮下。故当发现药液外漏时,应立即停止注射,根据不同的药液采取下列措施处理:

立即用注射器抽出外漏的药液。如系等渗溶液(如生理盐水或等渗葡萄糖),一般很快自然吸收;如系高渗盐溶液,则应向肿胀局部及其周围注入适量的灭菌注射用水,以稀释。

如系刺激性强或有腐蚀性的药液,则应向其周围组织内注入生理盐水;如系氯化钙液,可注入10%硫酸钠或10%硫代硫酸钠10~20ml,使氯化钙变为无刺激性的硫酸钙和氯化钠。

局部可用5%~10%硫酸镁进行温敷,以缓解疼痛。

如系大量药液外漏,应做早期切开,并用高渗硫酸镁溶液引流。

五、胸、腹腔注射法

(一)胸腔注射法

注入胸腔的药液吸收快,在家畜发生胸膜炎症时,可将某些药物直接注射到其胸腔内进行局部治疗;或者在进行家畜胸腔积液的实验室检查时,对胸腔进行穿刺,也可进行疫苗接种(如猪喘气病疫苗)。

1.部位 猪在左侧第六肋间,右侧第五肋间;牛、羊在左侧第六或第七肋间,右侧第五或第六肋间;马、骡在左侧第七或第八肋间,右侧第五或第六肋间;犬在左侧第七肋间,右侧第六肋间。一律选择于胸外静脉上方2cm处。

2. 方法 动物站立保定,术部剪毛、消毒。术者左手将术部皮肤稍向前方拉动1~2cm,以便使刺入胸膜腔的针孔与皮肤上针孔错开,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在靠近肋骨前缘处垂直皮肤刺入(深度3~5cm)。针头通过肋间肌时有一定阻力,进入胸膜腔时阻力消失,有空虚感。注入药液(或吸取胸腔积液)后,拔出针头,使局部皮肤复位,术部消毒。

3. 注意事项

刺针时,针头应该靠近肋骨前缘刺入,以免刺伤肋间血管或神经。刺入胸腔后,应该立即闭合好针头胶管,以防止空气窜入胸腔而形成气胸。必须在确定针头刺入胸腔内后,才可以注入药液。胸腔内注射或穿刺时避免伤及心脏和肺脏。

(二)腹腔注射法

腹腔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腹膜腔内,由于腹腔具有强大的吸收功能,药物吸收快,注射方便,适用于腹腔内疾病的治疗和通过腹腔补液(尤其在动物脱水或血液循环障碍,采用静脉注射较困难时更为实用)。本法多用于中小动物,如猪、犬、猫等,大家畜有时亦可采用。

1. 猪的腹腔注射法

(1)部位 在耻骨前缘前方3~5cm处的腹中线旁。

(2)方法 体重较轻的猪可提举两后腿倒立保定,体重较大的猪需采用横卧保定。注射局部剪毛、消毒。术者左手把握猪的腹侧壁,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或输液管垂直刺入2~3cm,使针头穿透腹壁,刺入腹腔内。然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推动注射器注入药液或输液。注射完毕,拔出针头,术部消毒处理。

2. 犬的腹腔注射法

(1)部位 在脐和骨盆前缘连线的中间点、腹中线旁。

(2)方法 注射前,先使犬前躯侧卧,后躯仰卧,将两前肢系在一起,两后肢分别向后外力转位,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要保定好犬的头部,术部剪毛、消毒。注射时,右手持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腹肌及腹膜,当针头刺破腹膜进入腹腔时,立刻感觉没有了阻力,有落空感。若针头内无气泡及血液流出,也无脏器内容物溢出,并且注入灭菌生理盐水无阻力时,说明刺入正确,此时可连接注射器,进行注射。

3. 猫的腹腔注射法

(1)部位 耻骨前缘2~4cm腹中线侧旁。

(2)方法 将猫取前躯侧卧、后躯仰卧姿势保定,捆绑两前肢,保定好头部,术部剪毛消毒,术者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垂直刺向注射部位,进针深度约2cm,然后回抽针芯,若无血液或脏器内容物时即可注射,注完后,术部消毒处理。

4. 注意事项 所注药液预温到与动物体温相近。所注药液应为等渗溶液,最好选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液。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做腹腔注射。注射或穿刺时避免损伤腹腔内的脏器和肠管。小动物腹腔内注射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腹压过大而误伤其他器官。

六、气管注射法

气管注射法系将药液直接注射到气管内,用于治疗病畜气管与肺部疾病,以及驱虫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猪和羊。

(一)部位

颈部上段腹侧面的正中,可明显触到气管,在两气管环之间进针。

(二)方法

患猪或羊采取仰卧保定,使其前躯稍高于后躯。术部剪毛、消毒。术者左手触摸气管并找准两气管环的间隙,右手持连有针头的注射器,垂立刺入气管内,而后缓慢注入药液。若操作中动物咳嗽,则要停止注射,直至其平静下来再继续注入。注射完拔出针头,术部消毒即可。

(三)注意事项

药液注射前,应将其加温至接近动物体温以减轻刺激反应。注射速度不宜过快,可一滴一滴注入,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咳出药液。

注射药液量不宜过大,避免量大引发气管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猪、羊、犬一般3~5ml,牛、马20~30ml。如果动物咳嗽剧烈或防止注射诱发动物咳嗽,可先注入2%普鲁卡因液2~5ml,降低气管的敏感反应,然后再注入所需药液。

七、乳房注入法

乳房注入法系将药液通过导乳管注入乳池内的一种注射方法,它主要用于奶牛、奶山羊乳腺炎的治疗,或通过导乳管送入空气,治疗奶牛生产瘫痪。

(一)方法

动物站立保定,助手先挤干净乳房内乳汁,并用清水或浓度为25~75ng/L的碘液清洗乳房外部,拭干后再用70%的酒精消毒乳头。术者蹲于动物腹侧,左手握紧乳头并轻轻下拉,右手持乳导管自乳头口徐徐导入,当乳导管导入一定长度时,术者的左手把握乳导管和乳头,右手持注射器,使之与乳导管连接,徐徐将药液注入。注射完毕,将乳导管拔出,同时术者一只手捏紧乳头管口,以防止刚注入的药液流出,用另一只手对乳房进行轻柔地按摩,使药液较快地散开。

如治疗产后瘫痪需要送风时,可使用乳房送风器(或100ml注射器或消毒后手用打气筒)。送风之前,在金属滤过筒内,放置灭菌纱布,滤过空气,防止感染。先将乳房送风器与导乳管连接(或100ml注射器接合端垫2层灭菌纱布与导乳管连接)。4个乳头分别充满空气,充气量以乳房的皮肤紧张、乳腺基部的边缘清楚变厚、轻敲乳房发出鼓音为标准。充气后,可用手指轻轻捻转乳头肌,并结系一条纱布,防止空气逸出,经1h后解除。如为了洗涤乳房注入药液时,将洗涤药剂注入后,随后即可挤出,反复数次,直至挤出液体透明为止,最后注入抗生素溶液。

(二)注意事项

选用特制的乳导管进行乳房内药物注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消毒,特别使用注射器送风时更应注意,包括术者的手、乳房外部、乳头及乳导管等,以免引起新的感染。乳导管导入及药液注入时,动作要轻柔,速度要缓慢,以免损伤乳房。注药前应挤净奶汁,注药后要充分按摩乳房。注药期间不要挤奶。

八、心脏内注射

心脏内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射到心脏的注射方法。当病畜心脏功能急剧衰竭,静脉注射急救无效或心搏骤停时,可将强心剂如肾上腺素直接注入心脏内,恢复心功能,抢救病畜。此外,还应用于家兔、豚鼠、禽类等实验动物的心脏直接采血。

(一)部位

牛在左侧肩关节水平线下方,第四至第五肋间;马在左侧肩关节水平线的稍下方,第五至第六肋间;猪在左侧肩端水平线下第四肋间;犬、猫在左侧胸廓下1/3处,第五至第六肋间;禽类在胸骨嵴前端至背部下凹连接线的1/2处。

(二)方法

以左手稍移动注射部位的皮肤然后压住,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垂直刺入心外膜,再进针3~4cm可达心肌。当针头刺入心肌时有心搏动感,注射器摆动,继续刺针可达左心室内,此时感到阻力消失。拉引针筒活塞时有暗赤色血液回流,然后徐徐注入药液,药液很快进入冠状动脉,迅速作用于心肌,恢复心脏机能。注射完毕,拔出针头,涂碘酊,或用碘仿火棉胶封闭针孔。

(三)注意事项

动物确实保定,操作要认真,刺入部位要准确,以防心肌损伤过大。为了确实注入药液,可配合人工呼吸,防止由于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而带来危险。心脏内注射时,由于刺入的部位不同,可引起各种危险,应严格掌握操作规程,以防意外。有条件可在B超监视下进行。当刺入心房壁时,因心房壁薄,伴随搏动而有出血的危险。此乃注射部位不当,应改换位置,重新刺入。在心搏动中如将药液注入心内膜时,有引起心脏停搏的危险。这主要是注射前判定不准确,并未回血所造成。当针刺入心肌,注入药液时,也易发生各种危险。此乃深度不够所致,应继续刺入至心室内,经回血后再注入。

心室内注射,效果确实,但注入过急,可引起心肌的持续性收缩,易诱发急性心搏动停止。因此,必须缓慢注入药液。心脏内注射不得反复应用,这种刺激可引起传导系统发生障碍。所用注射针头,宜尽量选用小号针头,以免过度损伤心肌。

九、关节内注射

关节内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入关节腔的方法。主要用于关节腔炎症、关节腔积液等疾病的治疗。

(一)部位

一般临床治疗的关节主要有膝关节、跗关节、肩关节、枕寰关节和腰荐结合部等。虽然各关节形态不一,但各关节都具有基本的解剖结构,即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内有关节液,并附有血管、神经,大多数关节还附有韧带。

(二)方法

局部常规消毒,将动物保定确实后,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注射局部,右手持针头呈45°~90°依次刺透皮肤和关节囊,到达关节腔后,轻轻抽动注射器内芯,若在关节腔内,即可见少量黏稠和有光滑感的液体,一般先抽部分关节液(视关节液多少而定),然后再注射药液,注射完毕,快速拔出针头,术部消毒。

(三)注意事项

穿刺器械及手术操作均须严格消毒,以防无菌的关节腔继发感染。注射前,必须了解所要注射关节的形态、构造,以免损伤其他组织(血管、神经或韧带)。注射药液不宜过多,一般在5~10ml。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关节软骨。关节内注射不宜频繁重复进行,必要时,间隔1~2d为宜,最多连续注射1周左右。

十、瓣胃注入法

瓣胃注入法系将药液直接注入牛的瓣胃内,以使其内容物软化的一种注射方法,它主要用于牛的瓣胃阻塞的治疗。

(一)部位

牛的瓣胃位于右侧7~10肋间,注射部位在右侧第九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2cm范围内,略向前下方刺入。

(二)方法

将动物在六栏柱内站立保定,注射局部剪毛、消毒。术者立于动物右侧,手持16~18号针头,垂直刺入皮肤后,调整针头使其朝向对侧肘突方向刺入8~10cm,此时必须判断针头是否刺入瓣胃。方法是:针头连接上注射器并回抽,如果见有血液或胆汁,提示针头刺入到肝脏或胆囊,可能是针头刺入点过高或其朝向上方所致,应将针头拔出,调整好朝偏下方刺入,先用注射器注入20~50ml生理盐水后再回抽,如果见混有草屑的胃内存物,即为刺入正确。连接注射器注入所需药物,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进行局部消毒。

(三)注意事项

创物要正确保定,对躁动不安的患畜可先肌内注射镇静剂后再进行瓣胃注射。在注入药物前,一定要确保针头准确刺入瓣胃。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