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草地放牧
    来源:辈宠网

草食动物从草地上自动采食饲用植物的行为,简称放牧。广义的放牧是相对于舍饲而言的一种饲养方式。是最古老、也较为经济的草原生产方式。至今仍在广泛使用。适当的放牧有利于家畜健康, 也是草地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放牧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7 000~10 000年以前,人类开始驯养牲畜的时候起,就开始了对草原的放牧利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演变,人类对草原利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放牧这一古老的传统方式,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意义 放牧过程中, 家畜以草地作为它的生活条件,一方面采食牧草,从放牧地上摄取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家畜通过放牧可以得到适当的运动,接受日照和各种气候环境的锻炼, 为机体发育和健康提供了良好条件。放牧家畜依赖放牧地所提供的生活条件,通过适当的饲养管理就可以完成由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生产过程。例如,中国的内蒙古,在条件中等的草地上肥育肉牛,每天可增重1千克;新疆羊在放牧季内一般每天可增重0.5千克。放牧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饲养方式,在集约化程度低的经营条件下放牧可以降低饲养成本。中国西北地区, 一般羊群放牧饲养比舍饲可减少2/3的成本,放牧马为舍饲成本的1/15或1/20。但在经营管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时,常年单纯的放牧饲养,草原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取下限30%。两个转化阶段总转化率约为9%,有时甚至降至1%以下。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条件下, 通过先进的经营管理和草原培育措施,改进各种饲料的贮藏加工调制技术,采取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可使这两个转化阶的转化效率提高数倍或数十倍,实现生产效益放大,从而提高可用畜产品(净次级生产)的数量,使草地生产潜力得以发挥 (彩图6)。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放牧在以下几方面影响草地:①采食牧草。是家畜在放牧时的主要活动。家畜在采食中的放牧时间、放牧强度和放牧频率直接影响牧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适当的放牧可以刺激分蘖,促进枝条生长和根系的发育,改善植被组成,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适当的放牧对牧草的分蘖,地上枝条的生长、繁殖,地下器官的发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放牧过重或过轻都能使草地品质变坏。家畜对牧草的采食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采食对植被组成、草层结构,在不同的放牧强度下产生不同的影响。未退化的草地,在适当放牧的条件下,植被成分中优良牧草占优势,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组成,扰乱草层结构,优良牧草受到抑制,毒害草繁衍。②畜蹄践踏。对牧草和土壤有很大的影响,适当放牧,畜蹄践踏具有耘耙和镇压的作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干燥板结时放牧,践踏可消除板结,使土壤疏松,减少蒸发;在播种牧草地上放牧羊群,由于羊蹄较小,碎土均匀效果更好。但践踏亦可损伤牧草,特别是在放牧过重时,践踏过度,使土壤紧实或粉碎,通透性能变差,根部发育受阻,幼苗难以生长,在草地潮湿或干旱时更为严重。③排泄粪尿。家畜粪尿散布于草地,可增加草地肥力。通常乳牛将其摄入氮的7.5%和灰分的9.0%通过粪和尿的形式还给土壤, 一头500千克的成年牛,一年排泄到草地上的氮素约为7. 5千克,磷(P2O5)3千克,钾(K2O)4千克。一头50千克的绵羊,排泄的氮、磷、钾分别为0. 79千克、0. 33千克和0. 9千克。但是,当放牧的牲畜密度过大,排泄的粪尿过多时,会污染草地和浪费牧草。例如,放牧成年牛一天排粪8次,形成8个粪团,粪团下面和周围的牧草受污染,在一定时间内生长不良,称为粪斑。粪斑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解决的办法,除了把粪团及时摊开或集中起来运走外, 草地休闲是一种既可以提高草地肥力又可防止粪斑污染的好方法。澳大利亚曾从中国引进粪金龟子来分解粪团,取得了良好效果。

草地对放牧的反应 主要通过耐牧性表现出来,耐牧性就是草地耐受家畜采食和践踏的能力, 由牧草的再生力和生草土的弹性所构成。再生力取决于牧草的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的时期, 生长地的环境条件, 以及贮藏营养物质的含量等。不同的牧草种或品种再生力是不同的,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再生。高山湿润草地春季放牧强度试验表明, 不放牧者, 其产量为100%,放牧一周为63%,放牧二周为207%,放牧三周为107%,放牧四周为92.3%,连续放牧2~3周者,比根本不放牧或放牧超过三周的产量都高。表明牧草未经放牧的刺激,再生草产量较低;但放牧过重时,也会降低其生产力。禾本科牧草在分蘖或抽穗阶段利用时可以加强其再生力,贮藏营养物质含量越高,牧草再生时形成有效枝条数越多,再生越快;过度利用时,由于贮藏营养物质耗竭殆尽,再生力弱。再生性强的牧草或牧草在再生性强的生长发育时期, 表现出较强的耐牧性。除了植物本身的特性以外,放牧地的土壤弹性对于耐牧性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草地类型,生草土不同的发育阶段,其弹性不同。弹性较大的生草土不易为畜蹄践踏所破坏,可以担负较高的载畜量,表现出较强的耐牧性。而弹性较小的生草土容易为畜蹄践踏而损坏草根,破坏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使草地的载畜量降低,表现为耐牧性较差。耐牧性强的草地,可以使放牧的不良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放牧队形与控制 放牧队形是控制畜群的重要因素。牧民常用的放牧队形有:①一条鞭式。将家畜排成一字形横队,牧工在畜群前8~10米处,面对畜群,左右走动并缓缓后退,引导家畜前进。助理牧工在畜群后面驱赶个别落伍的牲畜。经过训练的牧羊犬也可执行这一任务。②满天星式。将家畜散布在一个轮牧分区或一定的范围内,令其自由采食。牧工指挥牧羊犬,在畜群附近监视,不使其越界或过分分散,直到牧草采食完以后,再转移至新的牧场。这种队形适合于在优质高产的草地或牧草特别稀疏, 且生长不均匀的草地。

放牧家畜作息时间 家畜在一昼夜中的时间安排。包括放牧、挤奶、饮水、补饲和休息等。遵循的原则是: ①完全放牧的家畜, 放牧总时数一天不得少于10小时, 当植被稀疏矮小时, 应延长放牧时间。②根据不同家畜的需要,规定相当的饮水次数。③避开酷暑与严霜降临的时间, 如夏季的12~16时, 霜期的6~8时。④重视夜间放牧。当夏季白天酷热,有蚊蝇骚扰时, 可安排夜牧。

放牧注意事项 包括:①补饲。放牧不能吃饱时,用干草补饲。对高产家畜应补饲精料;枯草季节应补饲多汁饲料;幼畜和高产畜还需补饲矿物质,特别是舔食盐。②荫蔽设施。建立棚舍防御风雪和寒冷;建立畜圈,便于夜间宿营,避免兽害。③防止臌胀病。④经常检查和识别家畜, 及时发现异常, 就地处置。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