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病原可经蚊、蝇、蜱等媒介动物和无生命的污染物传播。或食入带有病原的物质,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发生。目前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绝大多数都是动物源性传染病。因此,对于人畜共患病,国际上现用zoonosis一词。
随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学科的发展,人类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发现许多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蠕虫蚴可以寄生于各种节肢动物体中,当这些节肢动物在人和动物体上吸血时,便将这些病原体传入人和动物体内。据美国兽医学家肖普(Shope Richard Edward,1931)的研究, 流行性感冒甲型病毒可以寄存于猪肺丝虫及其虫卵中,当虫卵从猪肺中咳出而咽入胃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时,被蚯蚓吞吃,病毒便在蚯蚓体中继续发育,最后蚯蚓被猪吞食,所带病毒则进入猪体中。当猪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便可发生流行性感冒,而猪流行性感冒甲型病毒又可传染于人。
分类
按病原生活史分类 ①直接传播性共患病:病原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或者污染物而传播。例如狂犬病、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炭疽、鼻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沙门氏菌病、类丹毒、钩端螺旋体病和旋毛虫病等。②循环传播性共患病:病原为完成其循环性生活或发育史需要有一种以上脊椎动物,但不需无脊椎动物参与,例如人的绦虫病和棘球蚴病。③媒介传播性共患病:在病原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阶段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其中包括大多数虫媒病毒感染,如日本乙型脑炎、蜱传脑炎、各型传染性马脑脊髓炎、裂谷热、黄热病、绵羊跳跃病以及鼠疫、兔热病、Q热,还有血吸虫病、肺吸虫病、支睾吸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④腐物传播性共患病:病原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的滋生地或贮存处,如土壤、污水、饲料、食品、植物等。其中包括肉毒梭菌中毒,各种真菌病和蠕虫蚴移行病等。
按病原贮存宿主分类 ①动物源性共患病:是脊椎动物的疾病,人类患病主要是受动物的感染。最重要者有狂犬病、炭疽、牛型结核、日本乙型脑炎、各型马脑脊髓炎、弓形虫病、旋毛虫病、棘球蚴病等。②人源性共患病:是人的疾病,脊椎动物也感染。动物患病主要来源于人。这类疾病较少,如供观赏的鹦鹉和动物园的猴所患结核多为人型结核,是受结核病人感染的。人的结核还可以传于牛,人的甲型流行性感冒常可以传于猪、马、牛、猫、犬和家禽。③人和动物双栖寄生虫病:人和动物都是病原的贮存宿主,这种病在人和动物中都可流行,人和动物间又可互相感染。其特点是病原的宿主谱很广,传播媒介多。例如人和动物粪便中的日本血吸虫卵可以变成毛蚴感染钉螺,从钉螺逸出的尾蚴可以感染人和动物,互为疫源。④真性共患病:病原必须通过人和动物两种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属于这一类的发现有两种病,即人的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二者的病原分别以猪、牛为中间宿主,人为其终末宿主。
危害 人畜共患病的多次流行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不论是在古代或在近代,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都是严重的。
危害人和牲畜的生命和健康 很多人畜共患病流行时,能引起人、畜大量死亡。人的肠炭疽和肺炭疽的致死率常达90%以上,狂犬病无论对犬、其他动物或人都可致死。人肺型和败血型鼠疫的致死率可高达100%。鼻疽和鹦鹉热,都是使人致死的疾病。口蹄疫患畜,影响肉奶产量,由于疫情传播迅速,在采取封锁隔离措施时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些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菌病、旋毛虫病等,虽不迅速致死,但人畜长期患病,严重影响健康和生产的发展。
引发职业病 在畜牧业生产及畜产品加工的从业人员中,最易发生人畜共患病。如从事羊毛分级打包、制革、刷毛的工人,易患炭疽;牧羊人、接羔员、挤奶员易患布氏菌病;养猪者易患类丹毒、弓形虫病和日本乙型脑炎;常与马匹接触的饲养员、使役员、蹄铁工、骑兵易患鼻疽。
引发肉源性疾病 人的猪肉绦虫病、牛肉绦虫病和旋毛虫病都是由于摄食含有虫蚴的肉而感染的。一些细菌性食物中毒性疾病也多与食用含有这些病原体的肉类有关。
随着人们对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和调查日益深入,发现的人畜共患病越来越多。1957年托马斯 (Thor-mas.G.Hull)列举了142种人畜共患病,1961年斯蒂尔(H.Steele Jamas)列举了90种人畜共患病,其中69种的病原贮存宿主是家畜。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在1984年~1985年对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调查,初步查明了人畜共患病种类。
防制 人畜共患病的防制,已由单纯的药物治疗,转向大面积预防接种。同时,防制工作已由单纯的医疗防疫部门分别进行转向由政府统一组织进行。对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政府部门统一组织,重点攻关,成立专门机构来领导扑灭工作。如中国在人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危害严重的省市,成立了驱绦灭囊办公室,组织领导指挥驱绦灭囊工作, 效果显著。在血吸虫病危害严重地区, 成立了血吸虫病防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