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细小病毒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具有宿主专一性。对发育旺盛的胚胎或幼龄动物致病力强。
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胚胎和胎儿感染及死亡为特征的猪传染病,1967年在英国发现,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某些地区的猪群中可呈地方性流行。猪是唯一的宿主,胎儿最为易感。病猪、带毒猪以及感染胎儿的组织或产出的仔猪、带毒公猪的精液为传染源。急性期母猪由阴道及其他分泌物、粪、尿、公猪精液排毒。带毒公猪从精液排毒时,随着种公猪的移动,常引起扩大传播。主要经交配感染,配种时随精液进入子宫,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也可经消化道或接触病毒污染的人或器具而感染。
仔猪和母猪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由于妊娠母猪感染时期的不同,其表现也不一致。早期感染时,表现不孕和不规则的反复发情。中期产出不被注意的小的、黑色的、枯姜样木乃伊—木乃伊胎儿—浸软死胎。木乃伊胎儿和浸软死胎多数在正常分娩时与存活胎儿同时产出。存活胎儿表现畸形、虚弱、不能起立,最后死亡。产母猪获得免疫后配种。在本病流行地区可对未怀孕的初产母猪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牛细小病毒感染 牛细小病毒引起,以犊牛腹泻、牛流产、死产和畸胎为特征。病原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 不易根除。曾从日本、美国等地自然发生的牛病毒性肠炎混合感染病例中分离到这种病毒。犊牛腹泻可由其他病原体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沙门氏菌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病原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且常发生混合感染。临床很难作出诊断, 必须依靠系统的实验室检查。确诊必须从病牛粪便或其他组织分离出病毒。目前预防本病的关键是不引进带毒的病畜,一旦发病, 应采取检疫、隔离和消毒等措施, 以防止或减少传染。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猫科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特征症状为发病早期白细胞从血液中迅速减少甚至消失。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 又称猫瘟热或猫传染性肠炎。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发生于家猫, 也常见于猫科动物虎、豹、山猫等以及浣熊、水貂等。接触传染。病毒随病猫或康复猫粪尿、唾液和呕吐物排出, 污染食具、笼舍、动物或人。发病后表现倦怠、厌食、发热(复相热型)。常见呕吐, 带血的水样腹泻, 严重失水, 眼鼻常见脓性分泌物。子宫内感染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胎儿小脑发育不全。病程短促, 一般3~5天死亡。剖检常见肠炎病变。发热后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据临床症状和白细胞减少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根据病理剖检、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
犬细小病毒性肠炎 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出血性腹泻、呕吐、沉郁、发热、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的综合症。1978年首见于美国, 发病率、病死率均高。临床表现精神沉郁, 厌食, 体温升高, 进行性衰弱。先呕吐, 后腹泻, 排水样便, 带血, 腥臭, 迅速脱水, 直至死亡。还可引起心肌炎, 致使幼犬突然死亡。剖检可见全部小肠浆膜下充血和出血呈暗红色,粘膜坏死和脱落后出血。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史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应注意与细菌性肠炎、中毒病、球虫病、犬瘟热和其他病毒引起的肠炎相区别。一般多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免疫预防可应用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
小鹅瘟 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败血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病死率。1956年方定一等首先发现。仅感染鹅, 雏鹅易感, 雁鹅、白鹅和狮头鹅也可感染。带毒鹅和带毒卵为传染源,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沾污的饲料、用具和环境, 经消化道感染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和严重下痢。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 与渗出物凝成假膜状, 形成栓子堵塞肠腔。根据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须作鹅胚接种试验。防制措施应对孵化器具、育雏房舍及种卵进行消毒, 特异防制方法有赖于接种高免血清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