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血液
    来源:辈宠网

存在于畜禽心血管系统中的液体。血液属液态结缔组织, 由有形成分(血细胞)和液体成分(血浆)所组成。在心脏做功的作用下沿血管不断循环于全身,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不透明。含有挥发性脂肪酸而具有特殊血腥味。相对密度在1.050~1.060之间,血浆相对密度在1.025~1.030之间。血液的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液粘滞度约为水的3~5倍,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相对粘滞度为1.6~2.4,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液呈弱碱性反应(pH在7.35~7.45之间),动物生后几天内血液pH为6.5~7.0。

血细胞 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 在血细胞中数量最多。家畜中山羊红细胞数最多, 为1400万个/毫米3血液,牛的最少为630万个/毫米3血液。山羊红细胞直径最小, 为4.1微米,猪的最大为6.0微米。单个细胞呈浅黄绿色,大量细胞密集在一起呈鲜红色。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圆盘状, 中央稍凹陷, 平视为圆形, 侧视为哑铃状, 骆驼和鹿的红细胞呈椭圆形。红细胞的质膜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 能阻止胶体物质外逸, 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有选择性。家畜的红细胞仅在发生早期有细胞核,成熟后则消失。胞质中的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和大部分线粒体也消失。家禽的红细胞呈椭圆形,有胞核,呈椭圆形。红细胞由60%水和40%固体物质组成,而固体物质中90%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结合蛋白质, 呈红色, 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氧有亲和力, 当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很易达到饱和,称氧合血红蛋白。氧被释放后,剩下的是还原的血红蛋白。犬和人的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15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细胞阻留在肝、脾和骨髓内,血红蛋白中的铁被保留,在制造新的红细胞时重新被利用。在造血器官内新生的红细胞不断补充,使红细胞的总数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常红细胞能从双凹圆盘状变成菌帽形或其他形状,并可再恢复原状。变形的红细胞可以通过比它直径小的管道或小孔。这种特性称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红细胞内使其膨胀。一般红细胞具有一定的抗低渗能力,称红细胞渗透脆性。当周围溶液渗透压过低,红细胞会因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种现象叫做溶血。红细胞还具有悬浮稳定性,即悬浮于血浆中不易沉降的特性。

红细胞主要功能:①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②构成缓冲体系,如血红蛋白缓冲体系(KHb/HHb)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体系 (KHbO2/HHbO2)以缓冲体内酸碱物质。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量少。胞体呈圆球形,有核,寿命短为数小时或数天。白细胞离开血液转移到组织中才能实现其功能,并都具有运动能力。根据胞质内有无特异性颗粒以及胞核是否分叶而将白细胞分为有粒和无粒两类。有粒白细胞,核分叶,胞质内含特异性颗粒,依颗粒的性质又分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直径为10~12微米。胞质呈淡灰色, 中性颗粒细小,分散在胞质内,染成淡紫红色。电子显微镜下可分出两种类型的颗粒,一种是嗜天青颗粒,数量少,含有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另一种特异性颗粒,数量多,含有杀菌性化合物和碱性磷酸酶,在吞噬进来的异物时两种颗粒起共同作用。禽类嗜中性粒细胞的颗粒粗大,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呈酸性反应。胞核呈深紫蓝色,染色质致密成斑块状。幼稚型的核呈椭圆形,具有V形、U形或S形未缢缩的核称杆(带)状核。随细胞的成熟核分叶,叶间有明显而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称分叶核。在家畜中,绵羊的胞核分叶数最多,通常又称多形核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变形运动、吞噬和杀菌作用。

嗜酸粒细胞 数量很少,占白细胞总数的2~8%。直径为10~15微米。胞质着淡蓝色。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呈桔红色,马的颗粒最粗大。核大多分二叶常被颗粒掩蔽而看不清楚。细胞能作变形运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吞噬,还会浸润到发生变态反应的地方,释放组胺酶灭活组织胺,以减轻某种过敏反应。

嗜碱粒细胞 数量最少, 占白细胞总数的0.5~1.5%。直径10~12微米。胞核分叶或形状不规则,着色浅,常被颗粒遮盖而不显。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呈蓝紫色, 易溶于水。猪的嗜碱性颗粒呈长棒状或哑铃状。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等物质。其中肝素具抗凝血作用,组织胺等物质可参与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 是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反刍动物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20~40%,猪占50~60%,马占20~40%。反刍动物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大,马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淋巴细胞的大,猪则两种细胞的百分比几乎相等。淋巴细胞大小不一,小淋巴细胞直径为6~9微米,中淋巴细胞直径为9~12微米。大淋巴细胞很少见,直径为12~15微米,是比较不成熟的类型。血流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 为圆形。核很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质致密呈团块状,着深蓝色,以致看不到核心,核一侧常有缺刻,此处见有嗜天青颗粒。胞质极少,围在核四周只有一薄层,其中含有许多核蛋白体和少许线粒体。根据发生部位和免疫功能不同,淋巴细胞分四类,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及NK细胞。T淋巴细胞从胸腺分化而来,数量较多,寿命较长。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经多次分裂产生大量效应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B淋巴细胞从鸟类的法氏囊和哺乳动物的骨髓分化而来,数量较少,寿命较短。在抗原刺激下,B淋巴细胞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经多次分裂再转变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起体液免疫作用。淋巴细胞还能产生几种因子,如游走抑制因子、淋巴毒素、趋化因子和转化因子等。

单核细胞 是白细胞中最大的细胞,数量少, 占白细胞总数的3~9%。直径15~20微米。呈圆或椭圆形。胞质较多呈浅蓝灰色,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胞核呈卵圆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染色质颗粒较细,着色浅,含1~3个核仁。单核细胞具明显的趋化性、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离开血管游走到组织后才完全成熟,在肝、肺、淋巴器官等处转变为固定巨噬细胞,具有消灭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活动,把抗原介绍给淋巴细胞,使之出现免疫应答反应,并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血小板 哺乳类动物的血小板是骨髓内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碎片,形状不规则,直径2~4微米。寿命约7~14天,在脾和肝中破坏。但鸟类的血小板为纺锤形细胞,胞质嗜碱性,有胞核,又称血栓细胞。血小板具粘着性,能够粘附在受损血管暴露的胶原上形成血栓。血小板通过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和吸附等特性完成促凝血、止血、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

血浆 血浆占血液容量的55~70%,其中水含量约为92%,溶质包括:①晶体物质。包括多种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少量激素和一些气体;②血浆蛋白(胶体物质)。主要产生于肝脏。用电泳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前白蛋白和α1,α2,β,γ 球蛋白以及纤维蛋白质。血浆为无色(猫、犬、兔、绵羊和山羊)或由于含脂质较多而呈黄色(哺乳仔猪和家禽)。血浆总渗透压约为73.14千帕,其中由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为2.66~3.99千帕, 其余为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虽然很小, 但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极为重要。由于晶体物质的分子较小, 能自由出入毛细血管壁, 所以组织液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而血浆蛋白质分子大, 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 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 能够对血管内外水的进出起调节作用。血浆和组织液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基本部分, 是机体细胞在代谢中直接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 即内环境。血浆电解质中有很多弱酸盐, 与蛋白质共同构成缓冲系统,维持血浆pH值稳定。主要缓冲对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Na-蛋白质/H-蛋白质。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将肺、肾、皮肤、肠管和全身各代谢器官组织联系起来。血浆有大量水分溶解可溶性物质并进行运输; 对于难溶于水的物质如甘油三酯、脂肪酸、固醇类、脂溶性维生素等则与血浆蛋白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而运输, 还有一些水溶性物质和激素也有很多以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各种内分泌器官和组织所分泌的激素主要由血液运送到靶细胞, 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是在血浆中最后形成的。此外, 血浆中某些血液理化性质可做为刺激某些感受器的因素从而引起机体适应性反应。血浆中含有一系列凝血因子, 当血管壁受损时可通过酶促反应链发动血液凝固, 以防止机体过多失血。

功能 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参与神经和体液调节;参与血液凝固; 清除侵入体内的细菌、异物和细胞碎片; 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