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口线虫寄生于猪、犬、猫等胃中引起的寄生虫病。人偶被感染。
病原 腭口线虫属(Gnathostoma)属旋尾目、腭口科。头部膨大成球形, 称头球, 上有很多小棘: 头球顶部有两个分三叶的侧唇。常见种有: ①刚棘腭口线虫(G. hispidum Fedtchenko,1872)。新鲜虫体呈淡红色, 表皮薄,可透见体内的生殖器官。头部有9~12列小棘。体表披有小棘, 前部的大,后部的细小。雄虫长15~25毫米,有两根不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22~45毫米,阴门位于虫体中后部。卵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帽状结构。②有刺腭口线虫(G.spinigerumOwen,1836)。寄生于犬、猫。形态构造与刚棘腭口线虫相似。雄虫长10~25毫米,雌虫长9~34毫米。头球上有6~11列小棘。卵椭圆形,无色, 一端有帽状结构。③陶氏腭口线虫(G.doleresi Tubangui,1925)。寄生于猪胃内。雄虫长10~12毫米,雌虫长16~22毫米。头球上有8~10列小棘。发育史属间接型。刚棘腭口线虫的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水中经7~8天发育为幼虫,而后蜕化为第二期幼虫,仍包在卵壳内,少数幼虫可能孵化,游离于水中。含幼虫的卵或游离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幼虫在后者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猪采食或饮水时吞食了含感染幼虫的剑水蚤而被感染。感染幼虫进入猪胃后,钻入胃壁,逐渐发育为成虫。有刺腭口线虫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为剑水蚤,第二为淡水鱼。犬、猫摄食生的鱼肉而被感染。
致病作用与症状 腭口线虫深深地钻入胃粘膜内形成小腔窦,引起周围组织发炎,粘膜肥厚。猪、犬、猫常呈现剧烈胃炎症状,腹痛,呕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消瘦,贫血。人感染有刺腭口线虫后,常引起皮下幼虫移行症,皮肤发生以脓肿为中心的结节及匍行疹型或迁移性肿块等。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剖检病尸从胃内发现虫体作出诊断。可试用磷酸左咪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