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宿主及其周围环境采取的驱虫和防止感染的多种措
施的总合。综合防治措施的制订须以寄生虫的发育史、流行病学与生态学特征为依据。
消灭感染源 驱虫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是用药物杀灭或驱除它们。这种措施有双重意义,一是在宿主体内或体表杀灭或驱除寄生虫,从而使宿主得到康复;另一方面,杀灭寄生虫就是减少了病原体向自然界的散布,也就是对非寄生虫病患者的预防。驱虫可以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实施,但在防治寄生虫病中,通常都是实施预防性驱虫,即按照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定时投药,而不论其发病与否。如绵羊常在冬季服药驱除消化道中的线虫,使绵羊安全越冬,消除线虫翌春对绵羊的危害和对牧场的污染。又如在媒介蚊虫活跃季节,定期给犬使用伊维菌素,防止犬感染犬恶丝虫病。这种预防性驱虫一方面可以保护动物健康,另一方面可以使很多寄生虫在未成熟前被杀灭,在防止环境污染上很有作用。“虫体成熟前驱虫”是利用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设计的积极杀虫措施,主要应用于绵羊莫尼茨绦虫。这种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地螨,夏季感染为主。随地螨被摄入羊小肠的幼虫平均30天成熟,排出孕卵节片。成虫寿命一般仅3个月,因此第二年春季的羔羊和成年羊一般都是无虫的。如果我们知道当地绵羊感染这种绦虫的最早时间为6月上旬,那么6月下旬至7月上旬之间连续两次驱虫,则绵羊感染的大部分绦虫将死于幼龄阶段,这就可以阻止羔羊发病,阻断虫体的发育循环,大大减少牧场污染。这种方法又称成虫期前驱虫。
环境卫生 环境是被寄生虫的卵、幼虫和包囊等污染的场所,也是宿主遭受感染的场所,做好环境卫生是减少或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环境卫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尽可能地减少宿主与感染源接触的机会,例如逐日清除粪便、打扫厩舍,便可以减少宿主与寄生虫卵或幼虫的接触机会,也减少了虫卵或幼虫污染饲料或饮水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设法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例如把家畜粪便集中在固定的场所, 堆积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或幼虫; 也包括清除各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媒介等。
阻断传播途径 利用寄生虫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可以设计防制方案。轮牧是利用寄生虫的习性设计的生物防治办法之一。如某些绵羊线虫的幼虫在夏季牧场上需要多长时间发育到感染阶段, 譬如是7天, 那么我们便可以让羊群在第6天时离开,转移到新牧场;原来的牧场可以放牧马, 因为绵羊的线虫不感染马。如果我们还知道那些绵羊线虫的感染幼虫在夏季牧场上只能保持感染力1.5个月,那么1.5个月后,羊群便可返回牧场。又如残缘璃眼蜱的成蜱传播牛环形泰勒虫病,这种蜱是圈舍蜱,在中国内蒙古地区,成蜱每年5月出现。成蜱的出现和环形泰勒虫病的爆发均为每年一次,了解这个规律, 使牛群于每年4月中、下旬离开圈舍,便可以避开蜱的叮咬和疾病爆发, 又可以在空圈时灭蜱。
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媒介是较难控制的, 可以利用它们的习性, 设法回避或加以控制。如羊莫尼茨绦虫和马裸头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地螨, 地螨畏强光, 怕干燥; 潮湿和草高而密的地带数量多, 黎明和日暮时活跃。根据它们的这些习性采取避螨措施就可以减少绦虫感染。在小型人工牧场上, 应尽可能改善环境卫生, 创造不利于各种寄生虫中间宿主(如蚂蚁、甲虫、蚯蚓、蜗牛等)隐匿和孽生的条件。利用化学药剂防制各种无脊椎动物, 容易污染环境, 必须在严格控制下施行。利用天敌控制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尚无成功的先例。
提高畜禽自身的抵抗力 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如给予全价饲料, 使能获得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改善管理, 减少应激因素, 使动物能获得舒适而有利于健康的环境。
免疫预防 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尚不普遍。蠕虫病中, 牛肺线虫病的致弱虫苗使用历史较长, 牛血吸虫病的致弱虫苗尚处于试用阶段。原虫病中, 鸡球虫病有强毒苗和致弱苗; 牛泰勒原虫和巴贝斯原虫也都有致弱虫苗接种的方法。应用免疫预防方法可以减少化学物质对乳、肉、蛋和环境的污染, 但已有的虫苗尚不够完善, 可能还有潜在的危险性, 故应在兽医的监督下使用。
寄生虫的发育史复杂, 必须针对其发育史和流行病学中的各个关键性环节, 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收到防治之效。单一驱虫和杀虫疗法常不能奏效, 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在经济上是浪费的, 如很多驱虫药的失效和抗药虫株的出现便足以说明这一点。对于一些涉及面广的重要寄生虫病, 如人兽共患的棘球蚴病和日本分体吸虫病等, 必须有各级行政组织的参预, 制订防治的总体方案和相应的法令, 由各级行政组织依法实施, 并加强管理、监督、宣传教育和组织协调, 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