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狂犬病病毒
    来源:辈宠网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呈圆柱体, 底部平, 另一端钝圆。整个病毒粒子的外形呈子弹状。长180~250纳米, 宽75纳米。表面有许多纤突,排列整齐,长约6~7纳米, 由糖蛋白组成。病毒内部为螺旋形的核衣壳,核衣壳由单链RNA及蛋白质组成。长丝状的核衣壳以右旋方式返回折绕并堆集成一个外观呈子弹状的病毒核心。病毒粒子的沉淀系数为600~625S, 浮密度为1.16~1.2克/毫升, 分子量为475×106。病毒的核酸型为负链单股RNA,吖啶橙染色呈桔红色, 5-溴脱氧尿核苷不能抑制组织培养细胞中狂犬病病毒的增殖。病毒RNA不能呈现mRNA的作用。其碱基组成为A(25.5~26.7):C(21.7~22.5):G(21.6~24.1):U(28.1~29.5)。该病毒含有一种糖蛋白(G)、一种核蛋白(N)和两种膜蛋白(M1和M2), 还有少量L蛋白(呈现转录酶的作用)。该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烂, 在自溶脑组织中可以保持活力7~10天。冻干或低温可长期活存。室温中不稳定,紫外线照射、蛋白酶、酸、胆盐、甲醛、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以及自然光、热等都可迅速降低病毒活力。此病毒在pH6.2、0~4℃以及血凝抗原内不含血清的条件下,可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该病毒凝集鹅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 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自然界中分离的流行毒株, 称“街毒”。以往认为分离到的狂犬病毒“街毒”株在抗原性上都十分接近; 近年来使用“肽链圆谱法”却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街毒”之间存在着抗原差异。囊膜糖蛋白诱导病毒中和抗体,并使动物具有免疫保护力。狂犬病病毒与其他弹状病毒没有抗原关系。“街毒”经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其对家兔的潜伏期缩短,但对原宿主(如犬)的毒力下降,称为“固定毒”。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中和试验,发现固定毒与街毒株之间在抗原组成上不同。这可能是过去使用的疫苗有时保护作用不完全的原因。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内和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仓鼠肾上皮细胞中增殖。BHK21细胞和蝰蛇细胞系(VSM株)对狂犬病病毒甚为敏感。该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内形成胞浆内包涵体。病毒粒子在胞膜或胞浆空胞膜上出芽成熟,同时获得外膜(囊膜)。

狂犬病广泛存在亚、非、欧、美各洲。狂犬病病毒对所有温血脊椎动物皆能感染。诊断需取病畜(犬)或病死患者的延脑、海马回、脊髓和唾液腺做压印片,检查特异包涵体。同时将病料乳剂脑内接种乳鼠,待乳鼠痉挛、麻痹死亡,取脑检查包涵体。将病鼠脑制成抗原与抗狂犬病特异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