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麻醉
    来源:辈宠网

用物理化学方法使家畜全身或局部暂时减弱或失去痛觉,以免影响手术的效果,消除病畜对手术的反抗和保证人畜安全的一种措施。分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药液使痛觉传导径路受到阻断,而产生止痛作用。有下面一些方法。

表面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直接作用于粘膜、滑膜、浆膜或皮肤表面,利用麻醉药对组织的渗透作用,通过表层组织而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产生表面无痛或表面麻醉。眼部用药滴入结膜囊内,关节用药注射到关节腔内,其他表面部位, 可用涂布、填塞或喷雾等方式进行给药。

浸润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入到皮下或深层组织,阻滞该部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局部无痛或局部麻醉。浸润麻醉可沿手术切口预切线,直线皮下注射形成直线浸润麻醉,有的从两个以上的点刺入,向不同的方向给药,形成菱形、扇形、多边形浸润麻醉。在临床外科摘除某种新生物时,常用基底浸润麻醉。常用浸润麻醉药为0.25~1%的盐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操作时严防麻醉药直接注入血管中,产生毒性反应,须在每次注射药液之前回抽注射器,观察是否有血液回流,确认未进入血管方可注入。操作时先将针头插至需要深度,边退针边注射药液,分层浸润麻醉。以低浓度(0.25%)和较大量的药液浸润一层,随即切开一层,确保深层组织的麻醉。这种麻醉由于药的浓度很小,部分药液随切口外流,并被止血纱布吸走,虽用量大,不致引起中毒,麻醉效果好。

传导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射到神经干周围或神经鞘内,在药物的渗透作用下,使其受支配的神经区域失去传导能力。又称神经阻滞。本法用药量小,效果佳。传导麻醉分两种:①将药液注入到神经鞘内,麻醉效果佳,但技术要求高。②将药液注入神经干周围,经神经膜吸收后,发挥效能。传导麻醉常用2%盐酸利多卡因、2~5%盐酸普鲁卡因等。传导麻醉所用的药品的浓度、用量与神经干的大小成正比。要求术者必须了解神经干的走向、位置以及外部投影等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否则不易收到好的效果。

硬膜外麻醉 将麻醉药液注射到脊髓硬膜外腔内,在会阴部、后肢、侧腹壁等处产生麻醉或无痛作用。本法的麻醉药液不是直接作用于脊髓,而是通过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经,其阻滞范围依据麻醉量向前伸延,分节麻醉(segmental anesthesia)非常明显。硬膜外麻醉的注射部位分为腰硬膜外麻醉(主要在最后胸椎和第一腰椎间、第一与第二腰椎间)、腰荐硬膜外麻醉(最后腰椎与荐椎之间)、尾椎麻醉(荐椎与第一尾椎间、第一与二尾椎间)。腰椎范围的硬膜外腔麻醉用于牛的第一胃切开、剖腹产、乳房手术。腰荐硬膜外腔麻醉用于猫、犬、羊、猪的剖腹产,直肠会阴部手术, 去势术,后肢整形外科。尾椎麻醉用于牛、马肛门、直肠、阴道、膀胱、尿道、包皮等手术。常用2~5%普鲁卡因、1~2%利多卡因。

蛛网膜下腔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脊髓蛛网膜下腔,药液停留在脑脊髓液中,主要作用于脊髓的背根和腹根,麻醉运动、知觉和自主神经。又名脊髓麻醉。对大动物止痛没有突出的优越性,可用硬膜外腔麻醉代替。注射部位一般选腰荐间隙,针垂直穿透皮肤、棘上韧带和弓间韧带,再穿透硬膜,深入有脑脊髓液流出,是位置正确的标志。本法仅用于小家畜。给羊麻醉时用地布卡因1:200的溶液。本剂比重高,药液容易下沉,给药时的用量要服从自然脊髓弯曲的程度。

全身麻醉 麻醉药物通过吸入或非吸入的方法,使药物作用于神经中枢,从而出现可逆性的无意识和无感觉过程。临床表现动物意识消失,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降低,肌肉运动性减少等。全身麻醉是一渐进过程,按特定的规律进行,其顺序为大脑皮层、间脑、桥脑越过延脑而作用脊髓,最后作用于延脑。古德尔(Guedel,1937)用乙醚给犬作多次实验观察,将麻醉过程划分为四期:①无痛期(第一期)。在麻醉药的作用下,动物大脑高级中枢受到抑制,意识仍然存在,动物猛烈避开麻醉设施,呼吸一般尚正常, 当出现惊恐不安时,呼吸脉搏增数,瞳孔扩大,唾液分泌亢进,排粪、排尿等。②兴奋期(第二期)。表现大脑皮层受到抑制,皮下中枢失去控制,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或不随意运动、动物四肢猛烈骚动、马嘶、猫叫、犬吠和响鼻,其猛烈程度显示完全不能忍受,但也有的动物平静渡过,呼吸不规律,肌肉张力增加,脉搏增数,咽反射(吞咽、呕吐)仍存在,待进入第三期则被抑制。③外科麻醉期(第三期)。本期又分为三级:浅麻醉(第一级),其特征是呼吸开始规律和停止四肢运动。出现眼球震颤,眼反射仍存在,麻醉加深眼球移动变缓慢,直到固定不动是进入第二级的标志。浅麻醉时期可作小手术。中麻醉(第二级),呼吸加深,喉反射继续存在,马、牛、羊和猪的眼球固定于眼中央,犬和猫的眼球滚向下方,肌松明显,犬足反射呆滞。本级适合进行各类手术。深麻醉(第三级),呼吸数增加,呼吸变浅和呼吸之间出现暂停现象, 随麻醉加深, 胸式呼吸逐渐消失, 当呼吸节律变为不规律时、转入第四期。④延髓麻痹期(第四期)。此期胸肌完全麻痹, 依靠膈运动出现痉挛, 表现为“喘气”, 脉搏加快,瞳孔散大,眼球呈“鱼眼”状。倘若漠视这些症状, 则动物体更快恶化, 喘气缩短, 最后呼吸停止, 粘膜紫绀, 显示心脏衰竭, 血液循环陷入停止, 心力衰竭而死亡。

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 新的药物不断出现, 将不断充实麻醉征象, 使人对麻醉的认识更为完善。全身麻醉时的药液以血液为载体, 间接作用于中枢, 此时与生命有关的皮下中枢不能完全停止活动, 故选择作用于皮层中枢的药物。全身麻醉的方法有:

吸入麻醉 将挥发性气体性麻醉剂与空气混合,通过动物的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泡进入血液, 再以血液为载体将麻醉药转到脑中枢, 从而呈现麻醉状态。吸入麻醉主要通过肺泡进行摄取和排除, 药物代谢主要靠肺。麻醉的恢复并不完全按照体内分布和解毒机理, 对危急症有较多好处,吸入麻醉药挥发得快,可根据麻醉情况迅速改变麻醉深度为其优点。其缺点为操作比较复杂, 有的麻醉药易燃、易爆, 有的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最早使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氧化亚氮, 其后有乙醚和氯仿等, 现代兽医麻醉广泛使用氟烷、甲氧氟烷,20世纪80年代安氟醚和异氟醚已开始应用于兽医临床。

吸入麻醉的操作方法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密闭式及半密闭式四种。其中代表性的是开放式与密闭循环式。前者用纱布罩盖在动物口和鼻孔上, 再向口罩上点滴麻醉药, 随呼吸进入动物体内, 多用于小动物和低效能的乙醚或蒸发压低的甲氧氟烷。后者利用专门密闭循环麻醉机, 使动物呼吸与大气完全隔绝, 吸入的氧由人工供给, 呼出的二氧化碳被二氧化碳罐中的钠石灰所吸收, 未被吸收的麻醉药,可重新利用,适用于各种动物。

非吸入麻醉 通过静脉、肌肉、皮下、经口和直肠等方法用药, 经血液传递到中枢神经, 从而出现无意识和无感觉过程。直肠和口服的麻醉途径不可能达到全身麻醉的要求, 故代表性的非吸入麻醉是注射方法。非吸入麻醉的优点是这类麻醉药直接进入循环,能使动物快速安静入睡, 减少诱导和苏醒时期的兴奋表现。与吸入麻醉相比, 没有开始时的不适感觉, 不需要特殊装置和专职的麻醉师, 节省人力。缺点是不能随意调节麻醉深度, 过量给药不容易消除, 镇痛和肌松往往满足不了各样手术的要求, 有的静脉全身麻醉药有局部刺激作用。

常用的麻醉药有巴比妥类(包括硫喷妥钠、硫戊巴比妥、戊巴比妥等),多用于倒马、麻醉诱导、短小手术, 麻醉安全可靠, 镇痛和肌松较差,能抑制呼吸,深麻醉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心脏抑制, 出现脉搏次数减少, 末梢血管抵抗上升等。水合氯醛麻醉也很安全, 多用于镇静、催眠, 较大剂量能得到中等程度的麻醉, 为马、牛的常用麻醉药, 镇痛和肌松作用弱和局部麻醉配合, 能进行多种手术。氯胺酮的麻醉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安全幅度宽, 单独或与安定剂合并应用, 临床上用于犬、猫、猴、马、牛等, 除静脉注射外也可肌肉给药, 肌松很差, 不单独用于腹部手术。

安定镇痛 用神经安定剂和镇痛剂结合成复合剂,能减缓手术动物的疼痛和加强对动物的束缚和控制能力, 除作为手术时镇痛、镇静之外, 也有化学保定的功效。神经安定镇痛的临床表现, 主要使动物安静不动, 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 闭目嗜睡, 呼唤能醒, 仍可继续再睡, 对意识影响较轻。安定镇痛的安全幅度较大, 危险性小, 常用的有芬太尼与安定剂、镇痛新与安定剂、氟哌啶或丙酰丙嗪和镇痛新或氯胺酮、埃托芬与乙酰丙嗪等。

除上述麻醉方法外, 中国传统兽医学中的针刺麻醉应用日益广泛, 简便易行,对动物生理机能干扰小。在针刺麻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激光麻醉、电针麻醉,也已在兽医临床上应用。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