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牛瘟病毒
    来源:辈宠网

引起牛瘟的病原体。是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中的成员, 主要感染反刍动物,特别是牛。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圆形,大小不一, 直径为120~300纳米,外层有囊膜,囊膜上有近似对称排列的杵状纤突。内部核衣壳为单股RNA,呈螺旋形, 螺旋直径17.5纳米,螺距5~6纳米。RNA的分子量为6×106, 沉降系数50S。病毒结构蛋白中有6~8种多肽, 分子量为0.4万~0.5万。

病毒对理化学的抵抗力较弱, 在细胞培养物中经56℃60分钟或60℃30分钟大部被灭活。在4℃下存活一个月, -70℃存活一年, 但感染力明显下降。最好的保存条件是冻干或加二甲基亚砜置4℃以下保存。暴露于阳光下或自然干燥的病毒, 不久即丧失感染力。在尸体内存活的时间很短, 但在淋巴结和脾脏中的病毒在-25℃下可存活数周。

病毒无血凝作用, 但病毒的抗血清却能抵制麻疹病毒的血凝作用, 可封闭猴红细胞表面对麻疹病毒血凝的受体, 并且能抑制麻疹病毒或犬瘟热病毒感染细胞对豚鼠红细胞的吸附作用。

牛瘟病毒、麻疹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三者之间的抗原有共同的部分, 也有各自特殊的部分。如感染麻疹病毒或牛瘟病毒所产生的免疫力, 能抵抗对犬瘟热病毒的感染, 但牛接种犬瘟热病毒后, 则不能产生对牛瘟的抵抗力。牛瘟或犬瘟热的免疫血清可抑制麻疹病毒血凝素的活性。

病毒能适应于绵羊、山羊、兔、仓鼠和小鼠等动物,静脉接种鸡胚尿囊膜或卵黄囊能在鸡胚中增殖。能在牛、山羊、鸡胚、猪、仓鼠、犬、猴等多种动物组织的细胞中增殖, 形成明显的细胞病变, 在胞浆内形成巨大的嗜酸性包涵体。有时有一个或多个较小的核内包涵体。将病畜血细胞中的病毒接种于原代犊牛肾细胞培养物,在3~12天可出现典型病变。通过细胞多次传代可降低对牛的致病力。

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但不同毒株对不同品种的牛群, 致病力则不同。

病毒的分离, 在动物感染病毒的初期出现明显临床特征前, 无菌采取抗凝血液或体表淋巴结, 尸体剖检材料可采脾脏或肠系膜淋巴结。血液是分离白细胞,淋巴结是按常规方法制成乳剂, 用以感染牛肾原代细胞分离病毒。诊断牛瘟最敏感的方法是用待检血液接种易感牛。还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检查。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