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猪伪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猪伪狂犬病又称阿氏病。是由猪疱疹病毒I型引起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急性传染病,病猪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哺乳仔猪出现发热,神经症状,昏睡状态,最后死亡;4个月以上的猪仅表现为类流感症状,很少死亡。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死胎,产下畸形胎、无毛胎、无脑胎儿,但大多数病猪都不出现瘙痒症状。

病原 属疱疹病毒科,阿尔发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I型(猪伪狂犬病毒)主要存在病猪脑、脊髓等组织中,尤其是延脑、桥脑和海马角里含毒量最多,但不存在于脊髓液和唾液中;病猪发热期间,其鼻液、奶、阴道分泌物以及血液、实质器官中都含有病毒。本病毒对低温、干燥和酸的抵抗力较强,如在冰冻病仔猪的脾脏中,可保持致病力达160d之久,保存于50%甘油中,在低温下能生存3年以上,在干草上的病毒,于夏季可存活30d,冬季为46d;病毒在0.5%的盐酸、硫酸中能存活5min,在3%来苏儿中能存活10min,在0.5%石炭酸中能存活32d。本病毒易被碱杀死,如在0.5%氢氧化钠中片刻即死;尸体腐败发酵时,在10d内本病毒即死亡。

流行特点 传染来源主要是田野和森林中的各种啮齿动物以及吞食这些啮齿动物的野兽、病猪和带毒猪,以及因吃了病猪尸体而患病的狗、猫也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主要宿主是猪,而发病最多是哺乳仔猪,并且病死率极高,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这些猪长期带毒排毒。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无明显季节性,但多发生于6~7月份或秋收后,多为直接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飞沫传染),亦有经由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黏膜而感染,仔猪常因吃了患病母猪乳汁而发病,妊娠母猪感染后,病毒能穿透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引起流产、死胎。人工感染最适宜的实验动物是兔或天竺鼠,这些动物皮下注射就能感染,反刍动物对本病毒也高度敏感,但一般不排毒。本病一般不感染人。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8~12d,最短者3d,最长者15d。人工皮下感染的潜伏期约3~5d。猪的伪狂犬病通常以哺乳仔猪和离乳仔猪为多,症状最严重。主要为神经症状。最急性的病例,往往头1d晚上还好,第二天突然发现死于窝内。但多数小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如阵发性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卧地四肢划动等)或麻痹(如行动不稳、斜着走、犬坐式或卧地、声音嘶哑等)。体温升高达41.5℃左右(也有体温无变化的),呼吸困难,流涎,呕吐,肌肉震颤,有时伴有癫痫发作及昏睡现象,在这些神经症状出现后1~2d内死亡,病死率100%。若发病后1周才出现神经症状,则有恢复希望,但出现永久性瞎眼、发育障碍等。育成猪常发生便秘,一般临床症状较轻,病死率低,病程4~8d。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干胎)、发育不全胎儿,无毛、无脑畸形胎儿,也有的产出衰弱仔猪。

病理剖检 病死猪脑膜充血,水肿,鼻咽部充血;扁桃体、咽喉部淋巴结有坏死灶,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膜炎及神经节炎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得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做血清学检查和动物试验。血清学检查,可采血分离血清做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动物试验,可采取病猪脑组织研碎,加生理盐水生成10%悬浮液,同时每毫升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IU,放4℃冰箱过夜,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家兔后腿外侧部皮下注射1~2ml,接种后2~3d死亡,死亡前,注射部位的皮肤发生剧痒。便可确诊为本病。

防治措施 本病没有治疗价值。猪场发现可疑病猪,立即采集病料送诊断室化验确诊,一经确诊立即扑杀病猪,并用2%火碱水进行圈内外消毒,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疫情扩大,使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免疫接种 有病史的商品猪场,对仔猪、母猪、种公猪进行猪伪狂犬病疫苗接种。① 伪狂犬病毒K61弱毒疫苗:乳猪第一次注苗0.5ml,断奶后再注射苗1.0ml。3月龄以上架子猪1.0ml。成年猪和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2.0ml。注苗后6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②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伪狂犬病GI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和猪伪狂犬病GI缺失弱毒疫苗。后两种基因缺失灭活苗,用于扑灭计划。这三种苗使用方法如下:小母猪于配种前3~6周之间接种1剂量。种公猪为每年接种1剂量。育肥猪约在10周龄接种1剂量,或4周后再接种1剂量。每剂量2ml,肌注。③种猪场要定期进行检疫净化工作,血清学检查阳性猪要淘汰,建立无猪伪狂犬病的健康猪群。④猪场要定期灭鼠,防止鼠类传播本病。猪场严禁养狗、养猫,并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⑤商品猪场也要做到自繁自养,必须引种猪时,要到无病场购买,购回的种猪要严格进行隔离检疫,猪伪狂犬病血清学阴性猪,也需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无病后方可进场。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