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密螺旋体病又称猪痢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故又称猪血痢。
病原 为猪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镀银染色,菌体呈圆柱状,两端尖,中间弯曲、有两个峰,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泼弯曲的蛇状运动。密螺旋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猪舍中可存活1个月,在25℃粪便中存活7d,在土壤中(4℃)可存活18d。对阳光、干燥敏感, 一般的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只发生于猪,所有的猪都易感染,但以60~120日龄的猪发病率最高。病猪和隐性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粪便排菌,病原体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后,经消化道传染。在隔离病猪群与健康猪群之间,可通过饲养员的衣、鞋等污染而传播。此外,犬和鼠感染后也可以排菌传播此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猪场饲养管理差、环境卫生不好、气候突变、阴雨连绵、阴暗潮湿、拥挤、饲料变换大和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一旦发生,很难净化。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4d。长的可达1~2个月。主要症状是轻度程度不等的拉稀,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体温变化不明显,个别猪略有升高。急性暴发猪场,病猪看不见腹泻症状就突然死亡,特别是幼猪死亡率可高达70%~80%。急、慢发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不死的转为慢性,发育受阻,高度消瘦。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还可复发,病程在2周以上。
病理剖检 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而小肠没有病变。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病期长黏膜炎症加重,由黏液性出血性炎症发展到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肠内容物呈巧克力色,表层黏膜坏死,形成黏液纤维蛋白伪膜。剥去伪膜可露出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如要确诊必须做实验室检查。镜检方法:取病猪的新鲜粪便(最好是带血丝的)少许,或取大肠黏膜直接抹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3~5min,水洗阴干后,在显微镜下观,可看到猪密螺旋体。也可将上述病料1小滴置于载玻片上,再滴1滴生理盐水,混匀,尔后盖上盖玻片,用暗视野显微镜(400倍)检查,可观察到圆柱状、两端尖、中间弯曲有两个峰,呈蛇样活泼运动的菌体。每份病料做两张抹片,每片至少观察10个视野。当多数视野中有3条以上猪密螺旋体时,方可判断为本病。但必须注意在健康猪粪中常存在少量非致病性密螺旋体,该菌体只有1个弯曲,两端纯圆,长4~6μm,所以,在镜检时,必须加以区别。病的后期或用药后检查不出来时,可取大肠病变部一段,两端结扎,送实验室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猪群检疫,可采用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检查。
预防 ①严禁从疫区引猪,必须引进种猪时,需了解是否有猪密螺旋体病,必要时需经检疫,确无密螺旋体病时方可引进。②一旦发现病猪,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检疫后再进新猪。 ③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饲料,注意猪舍环境卫生、温度、湿度和猪群密度,增强猪只抗病能力。
治疗 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可反复,较难根治。常用药物有:①痢菌净:治疗量,口服每千克体重5mg,1日2次,连服3~5d。预防量,每吨饲料加50g,连用7d。②泰乐菌素:治疗量,每升水中加570mg,连饮5~10d。预防量,每吨饲料中加100g,混匀后喂猪。③硫酸新霉素:治疗量,每吨饲料中加300g,连用3~5d。④四环素:治疗量,每吨饲料中加100~200g,连用3~5d。⑤二甲硝基咪唑:治疗用250mg/L水溶液饮用,连续5d。预防量,每吨饲料中加100g,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