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性强,发病率高,蹄部、口腔、鼻端、腹部及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泡,偶有脑脊髓炎。家畜中仅猪感染发病,在症状上与口蹄疫极为相似。OIE将本病列入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病1966年首先发现于意大利,1971年见于我国香港地区,随后英国、奥地利、法国、波兰、比利时、德国、日本、瑞士、匈牙利和前苏联等国家先后报道发生本病。
【病原学】 猪水泡病病毒 (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 (Entero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22~32 nm,由裸露的20面体对称的衣壳和含有单股RNA核心组成。SVDV只有一个血清型,它与人的肠道病毒——柯萨奇B5相关; 与口蹄疫、猪水泡性疹、猪水泡性口炎病毒无抗原关系。
本病毒不能凝集家兔、豚鼠、牛、绵羊、鸡、鸽等动物红细胞,也不能凝集人的红细胞。将病毒人工接种1~2日龄乳小鼠和乳仓鼠,引起痉挛、麻痹等神经症状,在接种后3~10天内死亡; 接种成年小鼠、仓鼠和兔均无反应,豚鼠足踵接种不表现症状,但能产生中和抗体,可制备诊断用的抗血清。
病毒无类脂质囊膜,因此对乙醚不敏感; 对pH3.0~5.0表现稳定,在低pH及4℃能存活160天,低温中可长期保存。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在50℃30 min仍有感染力,但80℃1 min和60℃30 min可灭活; 病毒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在泔水中可存活数月之久,在火腿中可存活半年,在香肠和加工的肠衣中可分别存活1年和2年以上,病猪肉腌制后3个月仍可检出病毒。3%NaOH溶液在33℃24 h能杀死水泡皮中病毒,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流行中,本病仅发生于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人偶可感染。
2.传染源 潜伏期的猪、病猪和病愈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通过唾液、粪、尿、乳汁排出病毒。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血液、毒血症期所有组织均含有大量病毒,是危险的传染源。
病猪发病后第3天的肌肉、内脏、水泡皮,第5和11天的血液,第15天的内脏、水泡皮及第20天的水泡皮等均带毒。病猪的淋巴结和骨髓带毒2周以上,贮存于—20℃经11个月的病猪肉块、皮肤、肋骨、肾等的病毒滴度未见显著下降。病猪肉盐渍 (腊肉),由于被高浓度的钠离子所包围,肉制品虽成为类似煮过但病毒仍残存,须经110天后才能灭活。与病猪接触的牛、羊,虽不表现症状,但牛可短期带毒,绵羊血清中可检出中和抗体并从咽部、乳汁和粪便中曾分离出病毒。在污染的猪场土壤中生活的蚯蚓体表及肠管中也可分离到病毒。这些均是传染源,在养猪生产上必须加以重视。
3.传播途径 SVD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病毒通过黏膜 (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和损伤的皮肤感染,孕猪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病猪的粪便是主要传递物,未经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脚料,生猪交易场所,被污染的车、船等运输工具是传染媒介。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和用具以及饲养员等也能造成本病的传播。本病可通过深部呼吸道传染,气管注射发病率高,经鼻需大剂量病毒才能感染。本病在农村主要由于饲喂泔水,特别是洗猪头和蹄的污水而感染。
健猪与病猪同居24~25 h,虽未出现临诊症状,但体内已含有病毒。
4.流行因素及形式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较为严重,尤其在养猪密度较高的地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发病率差别很大,从20%~100%不等,有时与猪口蹄疫同时或交替流行。在养猪密集或调运频繁的单位和地区,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尤其是在猪集中的仓库,集中的数量和密度愈大,发病率愈高。在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很少引起流行。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2~5天,有的延至7~8天或更长; 人工感染最早为36h。根据感染量、感染途径和饲养条件的不同临诊症状可表现为典型型、温和型和亚临诊型。
1.典型型 典型的水泡病,其特征性水泡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早期症状为上皮苍白肿胀,在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首先见到。经36~48 h,水泡明显凸出,其内充满水泡液,有的很快破裂、糜烂,但有时维持数天。水泡破后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常常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病变严重时蹄壳脱落。部分猪的病变部位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成化脓性溃疡。由于蹄部受到损害,因疼痛而出现跛行; 有的猪呈犬坐式或卧地不起,严重者用膝部爬行。水泡也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仔猪多数病例在鼻盘发生水泡,体温升高 (40~42℃),水泡破裂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食,肥育猪显著消瘦; 有的猪偶尔 (约有2%) 可见中枢神经紊乱现象,表现前冲、转圈或撕咬等。
在一般情况下,如无并发或继发感染不引起死亡,但初生仔猪可造成死亡。病猪康复较快,病愈后2周,创面可痊愈,如蹄壳脱落,则相当长时间后才能恢复。
2.温和型 (亚急性型) 只见少数猪出现水泡,传播缓慢,症状轻微,往往不容易被察觉。
3.亚临诊型 (隐性感染) 本病在猪群中流行,有部分猪呈隐性感染,以无症状耐过,但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可排毒; 若与健猪混群,可导致同居感染。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在蹄部、鼻盘、唇、舌面、乳房出现水泡。水泡破裂、水泡皮脱落后,暴露出的创面有出血和溃疡。其他内脏器官无可见病变,个别病例心内膜有条状出血斑。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无法区分猪水泡病、口蹄疫、猪水泡性疹和猪水泡性口炎,因此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加以区别。严格按照 《猪水泡病诊断技术》(GB/T19200—2003) 进行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是病毒中和试验。替代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病毒分离应采集水泡皮、水泡液 (至少1g置于pH7.2~7.4的50%甘油PBS液中)、抗凝全血样品 (在发热期采集)和粪便;血清学试验应采集发病猪及同群猪的血清样品。
我国常用的区别本病与口蹄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1.生物学诊断 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如2组乳小鼠均死亡者为口蹄疫; 1~2日龄乳小鼠死亡,而7~9日龄乳小鼠不死者为猪水泡病。或者以可靠的猪水泡病免疫猪或病愈猪与易感商品猪混群饲养,如两种猪都发病则为口蹄疫。
2.抗酸性(pH 5.0)试验 依据口蹄疫病毒对pH 5.0敏感,而猪水泡病病毒能抗pH5.0的特性,可以鉴别这两种病毒。病料经pH3~5的缓冲液处理后,接种1~2日龄乳小鼠死亡者为猪水泡病,反之则为口蹄疫。
3.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用口蹄疫A、O、C、亚洲1等型的豚鼠高免血清与猪水泡病高免血清抗体球蛋白致敏,用1%戊二醛、甲醛固定的绵羊红细胞制备抗体红细胞与不同稀释的待检抗原,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可在2~7 h内快速区别诊断猪水泡病和口蹄疫。
4.补体结合试验 以豚鼠制备的诊断血清与待检病料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猪水泡病和口蹄疫的鉴别诊断。
5.荧光抗体试验 用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可检出病猪淋巴结冷冻切片和涂片中的感染细胞,也可检出水泡皮和肌肉中的病毒。
此外,也可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保护试验等做出诊断,近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水泡皮或水泡液中的病毒抗原,4~6h可获结果,具有敏感、特异且操作快捷等优点。也可用PCR法作快速鉴别诊断。
【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加强检疫,在收购和调运时,应逐头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实行隔离封锁。控制猪水泡病很重要的措施是防止将病原带到非疫区,应特别注意监督牲畜交易和转运的畜产品。
严格消毒,常用于本病的消毒剂及有效浓度为0.5%~1%有效氯制剂 (含有效氯50~100mg/kg); 0.1%~0.5%过氧乙酸、0.5%~1%复合酚、0.5%~1%次氯酸钠、5%氨水、2%氢氧化钠和4%福尔马林。福尔马林和氢氧化钠的消毒效果较差,且有较强腐蚀性和刺激性,已不被广泛应用。
免疫接种,据报道国内外应用豚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对猪免疫,其保护率达80%以上,免疫期6个月以上。用水泡皮和仓鼠传代毒制成灭活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护率为75%~100%。
2.扑灭措施 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综合性的扑灭措施。
3.治疗措施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可采用被动免疫。猪感染水泡病病毒7天左右,在猪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28天达高峰。因此用猪水泡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达1个月以上,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减少发病。
【公共卫生】 猪水泡病与人的柯萨奇B5病毒有密切相关,实验人员和饲养员因感染SVDV而得病,症状与柯萨奇B5病毒感染相似。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指出,SVDV感染后,小鼠、猪和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实验人员和饲养员均应小心处理这种病毒和病猪,加强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