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又叫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
性疾病。该病的临诊表现与牛瘟相似,故也被称为伪牛瘟 (Pseudorinderpest),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危害相当严重。本病被OIE列入A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PPR是Gargadennec等于1940年在象牙海岸首次记述的,直到1942年才确认是一种新病。现流行于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 阿拉伯半岛及大多数中东国家,如约旦、以色列、黎巴嫩; 印度也曾有小反刍兽疫的报道,主要因接种灭活不完全的疫苗致使小反刍兽发病。该病在我国尚未发现。
【病原学】 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 为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dae)麻疹病毒属 (Morbillivirus) 的成员,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PPRV虽然和牛瘟病毒的一般形态相同,并有共同抗原,但是,它和牛瘟病毒还是有区别的,两者的抗原不完全相同; 通过免疫电镜观察,共同抗原在核衣壳,而包膜抗原不同。
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直径150~300 nm,有囊膜及纤突。基因组为单分子负股单股RNA,含有6~10个基因。纤突具有两种糖蛋白: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HN) 及融合蛋白 (F)。
PPRV只有一个抗原型,在临诊上见到不同症状,不是由于病毒株毒力的强弱,而是由于动物品种、年龄尤其是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性不一样。牛注射PPRV后可抵抗牛瘟; 减弱的牛瘟病毒可保护绵羊和山羊免于PPRV感染。据De Boer等的报告,PPRV和同属的其他病毒 (犬瘟热和麻疹) 的种属关系已由血清学反应所证实,用Schwarz株麻疹疫苗免疫山羊,不能抵抗PPRV攻击; 用犬瘟热疫苗免疫山羊可以抗PPRV,但不能完全保护。
PPRV的抵抗力不强,在50℃半小时即死亡,4℃12h和pH3的条件下3h能将病毒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在pH6.7~9.5之间最稳定。实验感染山羊的尸体,在4℃保存8天后,从淋巴结内仍可找到PPRV,但是滴度显著降低。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或不呈现病状。牛、猪等呈隐性感染,通常为亚临诊经过。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的易感,而哺乳幼畜抵抗力相当强。
人工感染时,绵羊、山羊和牛的反应与自然感染时的反应相同,只是注射比接触感染的潜
伏期较短; 猪被注射后可见抗体升高,而不见其他任何症状,猪和病山羊接触也不出现血清学反应,而且易感山羊也不被注射病毒的猪所感染。因而应认为猪在此病的流行病学上不起任何作用。在实验动物中,新生乳鼠能抵抗脑内注射。
2.传染源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诊状态的羊尤为危险。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
3.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而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尚无间接感染病例的报告。
4.流行因素及形式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首次暴发时易感动物群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时致死率为100%; 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但在老疫区,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临诊症状】 由于动物品种、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性不一样,临诊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类型。
1.最急性型 常见于山羊。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出现高烧 (40~42℃); 精神沉郁,感觉迟钝,不食,毛竖立。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黏性鼻涕。口腔黏膜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即死亡。但常见齿龈充血,体温下降,突然死亡。整个病程5~6天。
2.急性型 潜伏期为3~4天,症状和最急性的一样,但病程较长。自然发病多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天,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流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很快堵塞鼻孔,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 从发病第5天起,黏膜出现溃疡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舌被覆一层微白色浆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露出鲜红和很易出血的黏膜。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孕畜可发生流产。病程8~10天,有的因继发感染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
3.亚急性或慢性型 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的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和脓疱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疱混同。
【病理变化】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PPR最特殊的病变是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开始为白色点状的小坏死灶,直径数毫米。待数目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底面红色的糜烂区,上覆以脱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齿龈、上腭部位的溃疡很快被覆一层由浆液性渗出和脱落碎屑以及多核白细胞混合构成的黄白色浮膜。若无细菌性并发感染,这些病变很快痊愈。
在咽喉和食道经常有条状糜烂 (每条长10余mm,宽2~3 mm)。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肺尖叶或心叶末端可见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接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慢性型,口鼻周围和下颌部出现结节,直径5~20 mm,表面粗糙黄灰色。这些病变在3周后逐渐痊愈。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是病毒中和试验。替代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病毒分离、鉴定应采集抗凝血 (最好用肝素10 IU/ml或EDTA0.5mg/ml抗凝),眼鼻分泌物拭子,鼻腔、颊部和直肠黏膜,脾和淋巴结 (尤其是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血清学检查应采集病畜血清。
该病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鉴定 可用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黏膜或病死动物的脏器如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脾脏、大肠和肺脏等病料接种适当的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出现病变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料样品中存在病毒,然后用标记抗体、电镜或PCR方法鉴定。也可用电镜技术和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
2.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ELISA、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荧光抗体试验等。通常采集双份血清进行检测,当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具有示病意义。
3.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传染性脓疱病进行区别,小反刍兽疫可引起绵羊和山羊临诊症状,但被感染的牛不表现症状,因此仅限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首先怀疑为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与PPR相反,主要感染绵羊; 羊传染性脓疱病,舌无溃烂。
【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该病的危害相当严重,是OIE及我国规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我国目前尚未有该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国境检疫,防止该病的传入。受威胁地区可通过接种牛瘟弱毒疫苗建立免疫带,防止该病传入国内。
2.扑灭措施 当发现小反刍兽疫病例时,立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
3.治疗措施 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Csthou报告应用914可使羊群的病死率显著降低。